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社会

“中国汞都”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日期:2020-12-1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12月17日电 题:“中国汞都”如何实现“绿色转型”?

  新华社记者王丽、汪军

  “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空旷的广场上响起歌声,四面八方的游客围拢过来。舞台上一支全部由头发花白、身着旧式蓝色工作服队员组成的乐队,深情演唱怀旧歌曲,不禁把观众也带入“那个年代”。

  湘黔交界、武陵山深处的“网红打卡地”朱砂古镇,“那个年代”文艺队演出人气很旺。这些六七十岁的队员,都是万山汞矿的退休职工,他们曾因汞矿辉煌而骄傲,也因汞矿衰落而迷茫。如今,终于在汞矿浴火重生的转型跨越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朱砂古镇所在的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鸡鸣两省闻,一步跨三县,被誉为“中国汞都”“朱砂王国”。20世纪50年代,万山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集采矿、冶炼、科研于一体的汞工业基地,多年来生产的朱砂、水银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因出色完成了帮国家渡过难关和偿还苏联外债的重任,被人们称为“爱国汞”。

  朱砂流丹,水银生辉,“中国汞都”万山这个“聚宝盆”曾作为工业重镇红极一时,也终因过度开采而资源枯竭、汞尽城衰。万山于2009年3月被列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曾任贵州汞矿矿长兼总工程师的李晓康,也不得不远走他乡靠打工为生。

  一座留下无数辉煌与传奇的城市,将就此画上“休止符”吗?万山人在苦苦思索……

  资源挖完了,但历史沧桑沉淀的文化还在。从危难境地寻找生机,当地依托良好的气候、生态和区位优势,探索发展怀旧旅游、生态农业、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开拓资源枯竭地区转型新路。

  2015年7月,万山区从江西引进了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投资20亿元系统开发建设朱砂古镇。2016年5月,国内第一个以山地工业文明为主题的矿山休闲怀旧小镇,开门迎接八方宾朋。

  依托喀斯特地形地貌的独特条件,以及矿山开采留下的隧道,朱砂古镇建设坚持修旧如旧,开发了悬崖泳池、时光隧道、怀旧礼堂等诸多景点。此外,还对废旧的老矿工生活区进行改造,一条名为“那个年代”的老街将游人带入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

  舞台上的周桂梅有着精致的妆容和优雅的发型,让人难以相信她已是古稀之年。她曾是汞矿幼儿园的园长,如今担任“那个年代”文艺队队长。“老矿山凤凰涅槃,远走他乡的老工人们又回来了。大家重聚一起,发挥特长和余热,这份打心底里的幸福分享给自己,也分享给四面八方来的游客!”她说。

  侗族老人杨前坤家住朱砂古镇附近,擅长竹编工艺品制作。旅游公司把他请到景区来,通过制作果篮、背篓等竹制品,为游客提供有乡愁味和年代感的物件。节假日游人如织,他的竹制品每天可以卖200多元。

  旅游开发公司副总经理王芳忠告诉记者,疫情过后,当地旅游业不断回暖,通过开发游玩项目,现在朱砂古镇已为当地群众创造了约400个就业岗位。驾驶观光车,摆摊卖小吃,在博物馆当讲解员,随处活跃着“矿二代”“矿三代”的身影。

  32岁的侗族解说员彭惠是名副其实的“矿三代”,她的爷爷是矿工,父亲也是矿工。高中毕业后到广东打工,收入不稳定,离家也很远。2018年,彭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朱砂古镇的解说员,如今每月工资4000元。

  她很珍惜眼前这份工作,在家门口上班,可以有更多时间培养孩子。“矿山现在不仅‘复活’了,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地,出去的年轻人回来了很多。”她说。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核心是产业转型,万山区通过脱贫攻坚与转型发展的结合,突破“矿竭城衰”的困境,从东部引进企业创造性发展大棚观光农业、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传统农业从田到棚、现代工业从无到有、第三产业从小到大的后发赶超之路。

  汞都转型,万山“红”遍。通过农文旅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万山区实现了产业发展的蝶变重生。2019年,万山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7.4亿元,同比增长38.1%;观光农业产值18.5亿元,同比增长8.5%;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责任编辑:李雨凡)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