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文化

文化山西:盛极一时的晋商“船帮”为何消失了?

日期:2021-09-03  来源:黄河新闻网

  明清晋商曾创造了“纵横欧亚一万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晋商发展到清代,先后建立了三座丰碑:“船帮”、“驼帮”和“票帮”。其中的“船帮”是从事对日本贸易的商帮,因用船作为交通工具故名。当年与日本贸易主要是用中国的瓷器、丝绸、文房四宝等与日本交换铜。这种贸易据《东倭考》记载,“大抵内地价一,至倭可得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二”。晋商“船帮”以山西省介休县范氏家族为主要代表。

  介休范氏

  范氏以范毓宾时代最盛。范毓宾祖父范永斗,明末时贸易张家口,进出辽东,通过暗中与后金政权进行贸易发家,清朝建立后被册封为八大“皇商”之一。

  铜钱危机

  清朝前期,中国铜的产地主要在云南,称“滇铜”。随着经济发展,大清国的货币供应严重滞后,需要大量铜钱。而国内铜矿产量,一时难以满足需求。货币的紧缺,导致物价的上扬,铜钱升值高达30%以上,已经成为影响维稳大局的不安定因素。大力进口铜,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清政府遂行“滇洋并举”之策,从东邻之日本著名的铜产地长崎进口一定数量的铜斤,时称“洋铜”,以为补充。到康熙时,国内铜斤严重短缺,因此朝廷允准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当时称办理这种业务的人为“洋铜商”。

  “船帮”的兴起

  以介休范氏为代表的晋商,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主动找到了政府,要求承揽这项业务。当时,由于从事对日洋铜贸易获利丰厚。范氏利用优厚条件和特权使采购日本铜的业务改归皇商垄断。晋商的“船帮”,自此形成。其船队便开始漂洋过海,赴日经营,前前后后从事对日贩铜贸易长达近七十年。而范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时船帮拥有十五艘左右,仅范家就有六七艘,往返于长江口和日本长崎之间,在对日贩铜贸易中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独占一半以上的进口量,获利极为巨大。

  成也洋铜,败也洋铜

  由于在中国的巨量采购下,日本铜矿供应无法维系,日本政府下令限制中国的采购,并规定每年出口不得超过三百万斤。范氏“船帮”,在日的交易周期被迫拉长、成本加大。起初只是利润急剧减少,再后来出现了亏损至此,进口日本铜已经成为亏本生意。但是,清朝政府拒绝了范氏退出洋铜贸易的要求,范氏被迫继续从政府接受贷款,维持亏本生意,终至元气大伤,破产抄家而结束。


(责任编辑:王秀山)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