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AI棋手、AI服务员、AI医生等已经屡见不鲜,在新兴技术的加持下,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今晚,江苏卫视《超脑少年团》将上演一场“破次元壁”的对话。选手们将训练AI程序,模仿李白、杜甫的风格现场“写”诗。前沿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遣词造句与思想内涵的相辅相成,将让节目精彩纷呈,也给选手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只能说,稍逊风骚”究竟,魏坤琳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今晚21:10,江苏卫视《超脑少年团》,跟着AI一起,去诗歌的海洋里遨游。
人工智能与诗歌的碰撞 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说到AI写诗,其实不仅是观众,就连文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都感到有些许不可思议。节目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教授俞香顺表示:“我是从事中国诗歌教学和科研的,是一个纯粹的文科生,完全‘技术盲’。当听说我们的少年能够用AI技术模仿李白、杜甫的诗歌,我是非常好奇,所以我是拭目以待。”
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即便AI能够作出符合平仄规律的诗篇,在思想内涵方面应该还是不能与李白、杜甫等大家相提并论。俞教授分析认为,李白的诗歌大多书写自己的怀抱,诗风飘逸潇洒;杜甫的诗歌,大多书写民生疾苦,诗风沉郁顿挫。“用AI技术能不能把他们的性格,把他们的心灵、他们的人格展示出来,我还是持一个保守的、观望的态度。”俞教授说道。
与俞教授的谨慎态度相比,科大讯飞AI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聪就显得乐观很多。他表示,AI写诗属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范畴,被称作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现在我们在业界,针对这样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的问题,最大的模型参数可能已经能达到千亿的级别,用到的数据量已经可以多达50个以上的TB(太字节),转化过来相当于让机器读了超过一亿本《红楼梦》。”刘聪科普道:“所以这个其实是使得我们现在的技术可以效果变好的重要原因。”两位专家的解读,让人不由得对AI写诗更多了几分期待。
“摸底”成绩令魏坤琳担忧 今晚奇迹能否发生?
为了给选手们增加难度,魏坤琳还为他们特别提供了两条“线索”。两条“线索”对应两个“资源”,分别是优先选择目标诗人的权利以及训练AI所需要的古诗语料。
但与其说是“资源”,倒不如说是“障碍”更为贴切。因为成功解锁小关卡的队伍,将获得全部100%的资源,剩下的队伍只能获得残缺的资源。“所以整个挑战,就是考验他们的解析能力。因为你要训练AI作诗,这其实是个庞大的工程。你需要把整个任务拆解成不同的环节,这就完全考验你对整个复杂任务的理解。”魏坤琳表示。
节目中,在正式比赛之前,魏坤琳还在24小时备战过程中,设置了一次“摸底小考”,让AI经历实战检验。但结果,似乎并不那么理想。“他们初试时做的诗词,说句实在话,真的是很烂。”魏坤琳直言不讳道:“实在是不入法眼。我看着他们,就真的觉得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面对魏坤琳的批评,选手们能否及时做出调整?AI最后又能否“写”出富有“灵魂”的诗作?今晚21:10,江苏卫视《超脑少年团》,邀您一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