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环保

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日期:2021-09-07  来源:人民日报

  国新办9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激发市场活力、规范市场秩序、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关方面的情况。

  市场规模大幅拓展,市场结构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市场规模大幅拓展、市场结构持续优化、市场环境日益完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市场主体数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快速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46亿户。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工介绍,我国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中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全社会对国家长期向好发展的大势有信心,持续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世所罕见、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个奇迹”,各类市场主体在繁荣稳定的大环境中预期稳定、充满信心,积极投资创业。

  党和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大政方针,持续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一以贯之坚持改革开放,一以贯之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以贯之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

  我国拥有巨大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持续孕育着发展商机和市场需求。100万亿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超大规模市场,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市场,长期积累的丰厚物质基础、完善的产业体系,为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我国拥有亿万勤劳智慧的劳动者和一大批锐意进取的企业家群体,持续支撑着我国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党中央鲜明提出“六稳”“六保”政策取向,把保市场主体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有力支持了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为更好解决国计民生问题奠定物质基础

  市场主体的蓬勃健康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张工认为,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多方面作用:

  近年来各类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力支撑了国家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大关,全面综合提升了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同时也支撑了国家财力的稳定增长,为国家更好地解决国计民生问题,提供和完善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各类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供给,促进地区间、城乡间均衡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不断增强小康成色,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为统筹有序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支撑条件。

  各类市场主体的快速发展,为巩固存量就业和吸纳新增就业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支撑。近年来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新设市场主体,就业容纳能力强、创业带动就业特征明显。全国1亿多各类市场主体吸纳承载了近3亿农民工群体就业;9800多万个体工商户群体直接带动近3亿城乡人员就业。庞大市场主体带动数以亿计的城乡基层人员扩大就业、勤奋创业、勤劳致富并先富带后富,这是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2万元的一大支撑面,有力保障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1亿多户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是我国市场体系培育、完善、成熟的最大自变量,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不断提升小康社会成色的重要微观基础。同时,蕴藏在市场主体中的生产、管理、服务、创新和技术能力不断积累提升,是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支撑未来在全面小康社会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最可贵、最可靠、最可预期的战略资源。

  强化竞争监管,持续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平竞争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日趋健全、竞争监管执法日益强化,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规范健康发展营造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竞争环境。

  近年来,我国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提升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便利度的同时,平台垄断、竞争失序、无序扩张等问题也逐步显现,给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安全带来风险。

  市场监管部门有力有序强化竞争监管,坚决反对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着力规范平台经济竞争秩序,营造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平台经济各类主体更加规范、更具活力、更重创新,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发展。

  张工介绍,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决策部署,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统筹发展和安全、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国内和国际,进一步健全公平竞争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强化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注重竞争监管与行业监管协同联动,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管体系,坚决反对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包括平台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持续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消费者利益。


(责任编辑:周莹莹)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