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艺术

从平面铺陈到立体呈现,天安门广场摆花式样35年历经三次变迁

日期:2021-10-02  来源:北京日报

  金秋时节,鲜花扮靓北京。

  日前,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大花篮、长安街沿线10座立体花坛均已亮相,鲜花盛放,五彩缤纷,喜迎国庆。

  花团锦簇为祖国母亲庆生,这一延续整整35年的传统,已成为北京独有的风景。国庆期间,到天安门广场、长安街赏花拍照,是市民及中外游客热衷的打卡项目。

  35年来,一座座千姿百态的花坛,营造着迷人的风景,喜庆的氛围;朵朵绽放的鲜花,不仅讲述着汗水、创意、科技的故事,更描绘着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的美丽画卷。

  2020年东单东北角“中华美德”

  2019年东单东北角“春天的故事”

  2018年东单东南角“共赢中国”

  2017年东单西北角“延安宝塔”

  2015年东单西北角“舞庆中华”

  从平面铺陈到立体呈现

  9月25日,今年国庆花卉布置工作如期完成。

  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祝福祖国”巨型花篮顶高达18米,满满一篮子姹紫嫣红:向日葵、山丹丹、映山红、红梅,象征红心向党、奋勇拼搏;牡丹、康乃馨祝福祖国繁荣昌盛。

  十里长街繁花正盛——从建国门到复兴门,10组大型立体花坛亮相,每一组都造型生动、主题鲜明。

  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说:北京每逢节日和盛事摆花坛的传统始于35年前。

  1986年,天安门广场首次在国庆前建起主题花坛。市园林绿化局相关资料显示,这座花坛直径60米、高3米,6个巨大的花瓣由中心向外辐射,每个花瓣长25米,宽11米。花心由50多盆龙柏球组成,荷兰菊和天冬草镶边。花瓣之间配置6个三角形花坛,栽植了各色月季。

  自此开始,天安门广场摆花坛迎国庆,从未间断。

  35年,天安门广场摆花式样历经了三次变迁。

  最初是“一大四小”的“五饼式”布局:“一大”指圆形的中心花坛,“四小”是广场四角的立体花坛,这一布局沿用了17年。

  后来因天安门广场进行大规模改造,在东西两侧新增加了两块绿地。2003年国庆摆花时,花坛布局首次更新为“画卷式”。当年,中央设主题花坛,两侧绿地分别组成“长江三峡”“万里长城”两幅山水长卷。

  2009年,天安门广场花坛布局再次变化,“大花篮”自此开始,中央主题花坛为一只喜庆的巨型花篮。

  长安街沿线花坛也经历了从平面式到立体式的变迁。

  1999年以前,长安街沿线的建国门、东单、西单、复兴门等节点的花坛是平面式,只有从高处俯瞰,才能看出花坛营造的整体效果,路过花坛的市民平视很难看出立体效果。1999年起,长安街沿线花坛变成立体式花坛,巨大的花坛,自草坪中显现,既适合远观,也经得住近看。鲜花营造的美丽景观,成为新的“打卡”地,在扮靓长安街的同时,也为天安门广场分流了赏花游客。

  花木有情。35年,每到节日和盛事前夕,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的立体花坛就如一曲高潮迭起的乐章,让市民游客惊喜、沉醉,共庆盛事,共享喜悦。

  从红黄两色到四季缤纷

  秋色正浓,十里长街姹紫嫣红。

  今年国庆花坛总共使用200多个植物品种,颜色少说有40来种,既有自主培育品种、乡土植物,也有新引进品种。

  30多年前,这样的满目绚烂可不敢想。那时摆花,只有两种花唱主角儿:红色的一串红和黄色的菊花。再怎样变换造型,也显得单调乏味。

  持续多年的“花坛迎盛事”,倒逼花卉产业的大发展。“北京申奥成功之后,花卉产业特别受重视。行业内都铆足劲儿,要为迎奥运培育好花材。”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副总工程师陈菊说,花卉产业大发展要靠“两手抓”:一是自主繁育花卉,二是引进国外公司选育的好品种。

  自主繁育花卉需要经历漫长且充满未知的过程。花木公司的育种团队前往全国各地,寻找优质的野生品种资源。越是人迹罕至之处,野生资源越丰富,因此,他们穿过瀑布,攀行山崖,滇西南、藏东南等地都留下他们的脚印。

  奔波的身影带回了一个个优质的野生花卉资源,这才仅仅是开始。工作人员还要不辞辛苦,进行大量的杂交授粉和后代繁育工作。

  繁育美丽,比“万里挑一”还严苛。小菊,是北京繁育最成功的品种,繁育第一年要播撒下十几万粒种子,只有数百株进入第二年的复选,通过扦插盆栽,选出其中性状良好、表现稳定的种子……粗略算下来,小菊的选育至少需要5年。

  “那几年,我们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不是等着这种草发芽,就是等着那种花儿长大。”陈菊说,2008年前后,花卉产业积累数年的成果得以释放。

  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之后,园林绿化工作者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他们追逐着更优质的花卉,更美丽的花坛。有了长期品种资源的积累,加上一直与国外花卉企业合作的优势,北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培育花卉品种,如小菊、萱草、秋海棠等。今年国庆花坛,仅新品系小菊就有10种,包括绚秋耀眼、绚秋粉钻、绚秋红枫等。

  不仅秋日有丰富的色彩,盛夏的葳蕤花草更令人惊艳。

  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7月1日,正值盛夏,长安街沿线,同样五彩缤纷。

  北京夏天多雨闷热、阳光曝晒,保持娇嫩的花朵元气可着实不易。6月,记者到花木公司位于顺义区的种植基地,在一块块花田中寻找夏花盛开的秘密。与北京奥运会时相比,今年“七一”花坛使用的夏花品种更多,除了四季秋海棠、彩叶草、非洲凤仙等老品种外,还多了草海桐、矮牵牛、佛甲草等耐高温、耐强光、耐湿热的植物,且连续开花超3周。

  花草出场前还需要“炼苗”。就拿四季秋海棠来说,这种植物原本禁不住曝晒,在基地培育时往往会采取遮阴的措施。出场前15天到30天就会开始“炼苗”,也就是锻炼它对光照的适应性。

  色彩,还有望延伸进冬季。目前,市园林绿化部门正开展增彩延绿工程,“植物地毯”、地景艺术、耐寒花草等,将丰富北京冬天的色彩。去年冬天,天安门广场就首次披上“彩妆”,惊艳全城。

  西单东南角的“绿色发展”主题花坛

  西单东北角的“和谐共生”主题花坛

  西单西北角的“乡村振兴”主题花坛

  西单西南角的“喜迎冬奥”主题花坛

  从展现大时代到描绘小日子

  一座座精美的花坛前,举着相机、手机拍照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一个清瘦颀长的身影,围着花坛端详,时而举着相机,各种角度拍照,时而侧耳倾听游客的点评。

  “拍花坛年头长了,会发现好多人都是熟面孔。”他说,花坛有不少忠实“粉丝”,有人步行、有人骑自行车,沿着长安街一路走一路拍。

  这位说话的男子可不是一般的“粉丝”。他叫蓝海浪——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国庆花坛总设计师,眼前的花坛,就是他的作品。1997年,这位来自广西的瑶族小伙儿第一次跟着导师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到一张张手绘图纸魔术般变成立体花坛,他一下着了迷,下定决心要干好这份工作,这一干就是24年。

  “这就是我的春晚。”蓝海浪笑着说,年复一年,越来越难,因为好创意几乎被用尽。而万人瞩目的花坛,不仅要出新出彩,更不能出现半点儿差错,每年,蓝海浪的压力都很大,“要慎之又慎、如履薄冰”。

  国庆花坛向来与时代紧紧相连,每年的大事、喜事,都会在主题花坛上得以体现,亚运会、香港回归、抗击非典、发射载人航天飞船、迎接奥运……蓝海浪随身带着一个本子,随时随地记录灵感,“设计花坛从不缺少题材,而是要注重题材的甄选和平衡。”蓝海浪说,他和国庆花坛核心设计团队的全体成员,都是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

  把宏大、抽象的命题落细落实,考验着设计师的功力。过去这些年,国庆花坛一直秉承着“创新”的理念,今年国庆花坛设计中,设计师们采用了空间站、“祝融号”火星车、机械臂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并以花境打造了流转的银河与星轨。

  元素的创新同样重要。今年东单西南角的“命运共同体”花坛,主景采用的是花坛设计最常用的元素——地球。不过这个“地球”与往年不同,地球表面划分了多个格子,不同肤色的孩子笑逐颜开,放飞气球,花朵、音符、飘带……人类在同一个星球上,和谐相处。

  花坛中不仅蕴含着大时代的变迁,同样也记录着普通人的生活,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平凡小日子的幸福。

  今年国庆花坛首次把“春夏秋冬”的元素融入其中。西单附近原本相对独立的四个主题花坛,被四季联系在一起。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鹿鸣鹤舞,秋天的稻米果香,冬天的白雪皑皑,四季轮回描绘着人们幸福生活的图景,诠释着“绿色发展”“和谐共生”“乡村振兴”“喜迎冬奥”四个主题。

  “我特别希望花坛是接地气的,每个人都能从里面找到自己的生活。”蓝海浪指着今年国庆西单西南角的“喜迎冬奥”主题花坛,奥运五环化为一圈圈雪道,两个小小的剪影正踏着雪板驰骋。“我自己就是个滑雪爱好者。看到这个小人儿,就觉得特亲切,这里有我自己的影子,也唤起了我对冬奥的热情。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找到这样的共鸣。”蓝海浪说。

  从土簸箕到3D建模

  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的退休职工李玉鹏,曾见证了天安门广场摆花的初期模样。当年,他高中毕业,接了父亲的班,在南郊花圃上班,“那时我们用的花材比较简单,工艺也比现在差很多。”据他回忆,当年,为了让石板铺成的天安门广场“长”出组字花坛,工作人员要在特制的土簸箕上铺上一层土,再把花栽进去。

  如今,“土簸箕”早已弃用,科技赋能正营造着更为精致的美丽。

  9月23日,东单东北角“强国有我”主题花坛主体已搭建完毕,工人正往上插植穴盘苗,北京城建园林花木公司总工程师张先哲现场指挥调度,他手里拿着图纸,反复打量花坛,不放过一点儿细节,“你看,少先队员的领子不太清晰,需要用银叶菊再勾勒一下,把相对位置关系表现出来。”她叮嘱同事。

  “纸上的方案毕竟是二维的,在搭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只能现场盯着施工过程,仔细核对,随时调整。”张先哲说。

  早年间,摆花造景主要靠盆花。花盆直径普遍在10厘米左右,且一盆挨着一盆,中间免不了有缝隙,所以很难做出细腻生动的景观效果。“穴盘苗”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较小的种植穴直径仅2厘米,相当于1元硬币大小。这样一来,植物的栽种密度大,形成色块效果好,并且方便拼接,可大可小,特别适合于立体花坛造景。

  与此同时,微喷、集束滴箭组、渗灌、可埋式滴灌管等技术组合,解决了立体花坛的灌溉问题。为花草供给养分的也不再是泥土了,而换成了配方基质,能够更精准地控制花期。

  一夜之间就亮相广场中央的巨型花篮,更是用上了3D建模技术。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对市民生活工作的影响,花篮以及坡面花坛的吊装工作都选在深夜进行。9月23日凌晨,24辆运送花坛构件的板车驶入广场,120余位工人同步进场。4台大型吊车挥动长臂,把一块块构件放置在指定区域。

  花篮中插着仿真花,每朵仿真花都重达100斤以上。巨型仿真花如何插入十多米高的花篮?

  “我们在吊装前,要预先制作一个缩小版花篮,俗称‘插小样’。”张先哲说,通过3D扫描确定花朵的空间坐标定位和朝向,在现场插置过程中,利用GPS系统快速确定花朵在大花篮中的位置,工程师根据现场环境进行人工调整,使其从各个视角都能完美呈现。

  插好花的篮盘约有60吨重,需要两台吊车协作完成。吊装时,两台吊车需要高度一致,同时起吊、匀速平稳,不能发生剧烈晃动,精准入位,这是对经验和技术配合的极大考验。

  日出东方,“祝福祖国”巨型花篮惊艳亮相,再次证明,立体花坛、植物造景,北京已走在世界前列。

  专家访谈

  立体花坛国际领先

  蓝海浪

  独一无二的好气候是北京发展立体花坛的基础条件。北京的秋天秋高气爽,对花草太友好了,好像就是专门为祖国庆生的。中国人喜欢用花朵来庆祝生日、表达喜悦,这也促进了立体花坛的发展。而国外的立体花坛大多使用的是观叶植物,又叫做“绿雕”,在塑造形象方面能够做到很细腻,但色彩没有那么鲜艳、喜庆。可以说立体花坛发展到现在,我们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们在立体花坛的设计上,坚持用园艺手法塑景,园林实物占材料总量的95%以上,尽量少用仿真材料。比如要表现一条溪流,我们不会真的做一条仿真循环水带,而用白色和蓝色系花卉铺一条溪流。

  其次,“创新”也是一以贯之的理念。在花卉品种的选择上,大胆使用新品种花卉。近年来,我们越来越追求自然野趣。就拿做地面花境来说,十来年前,我们做得都非常规矩、整齐划一。而现在讲究不同花材搭配,有观花的、也有观叶的,种植时也要高低错落。(作者为北京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庆花坛总设计师)

  本报记者 朱松梅 何建勇摄

  本报记者 程功摄 制图/琚理


(责任编辑:吕昊阳)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