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文化

存真硕果叙华年

日期:2021-10-20  来源:中国报道

  ——读尹占群先生《文化遗产保护——基于视角、理念和方法》有感

  文/丹青

  白天的喧嚣渐渐远去,窗外夜色如铁,而我的心境却在此刻淡然如水。在这寂寥的清秋,少不了会有雨声的相伴,好在这雨儿特别善解人意下了一会儿,差不多也就停了。深蓝色的天宇下飘过一片片白棉似的云儿,那三五颗星星孤寂地独自等待着月牙的呈现。我把茶泡好了,又把案上的台灯调到最佳亮度,发现白檀香燃一小半了。我这个人有个毛病,读朋友相赠的好书,绝不躺在床上看,必须在书房,并把书展开后拿一把小尺,随着我阅读的速度往下移动,精彩的段落马上用笔留划下一道记忆,等待自己方便时,再摘录下来以丰满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不知道窗外那半个月牙是何时出现在天幕上的,柔和得一如仙境的幻曲,弥散在轻轻的夜风里。风悄悄地吹过,隐约带来点点桂花的幽香⋯⋯

  翻开散发着墨香的书页,任自己的思绪在字里行间神游,此时此刻,只怕是不管多么晦涩难懂的文字也会沾染些许田园诗的气息。占群先生与我有近三十年的友谊,我俩虽然同属于文博界的一条战线,但不在一个战壕里战斗,他是坚守在苏州大市范围内默默地守望,我是全国范围内东奔西跑,发现问题及时调研处理,用事实证明文字的力量,用真诚见证历史的精彩。目前虽说已经是奔七的年龄了,但每当忆起一路走过的每一步跨越,有轻盈、有平坦,更多地有沉重、也有沟壑。但支持我、爱我、关注我的人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国家级高层专家们对我除了理解、支持、关爱,更多地是成了我的坚强后盾。否则我也绝对不可能牛气冲天地还活在当下,这也许就是我的命运吧。

  占群的这部书我读了不下三遍,他的这部新作,可以作为他人生在文博战线上工作、坚持、守望四十余年中的一个合格的答卷,因为书中的许多情节、故事和发生在我身边的事,都真实地刻录着他人生的轨迹,这些事就是今天读起来也是那么地亲切而令人感动、心跳!和此君相处的几十年中,我发现他是一位真挚的人、心胸开阔的人、不说假话、空话的人,对事业充满感恩、充满激情的人,加上为人老成持重,行事缜密可靠,信念坚定,对人对事,不浮言,不虚美,持正守中,“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之谬”(朱熹)。一个教书匠出生的文化人其基础、底蕴本身就比较厚实,正是有这样的情怀和品格,无论是做行政领导工作,还是学术研究工作,方才获得不小的成绩。他深深感激组织上,感谢历届领导、感恩生活对自己的厚爱,更多地也应该感谢夫人的理解支持、关爱呵护,故才有今天这样的成果结集出版。

  苏州平江图

  这部文集全书分为“历史”“文物博物”“文化遗产”和“工程文案”四部分,收录了作者已公开发表的文章、参加国际国内会议论坛的主旨报告以及承担的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成果30篇和一部古建筑迁建工程的保护文案,其内容之丰富,文笔之流畅、叙述之扎实、功底之深厚,让读者一目了然。这些文字的记忆真实地记录了,从20世纪80年代至2020年,作为见证人四十余年间笔耕不辍,问心无愧地留下一部讲真话,明事理的真实记录,最难能可贵地集中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苏州文博工作者,在工作和研究上是如何运用新的史学视角、国际理论和灵活变通的逻辑思维,去正确地引领苏州大市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而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我更加相信未来苏州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定会有更新的战略发展!

  本书的文字虽说绝大部分是以苏州为例,介绍、总结苏州三十年来文化遗产工作的历史、发展、问题、方法和经验,但有些问题在全国的文物工作中具有普遍性,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经验、教训、处理方法都是来自基层,其中有些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为其他地区文物保护单位提供了借鉴参考,这难道不是可喜可贺的吗?我记得苏州从1994年开始实行文物市场监管工作,研究制定以规范经营行为为重点,引导大市范围内的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工作目标,受到广泛好评,被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文化厅省文物局总结为“苏州模式”。虽然当时推广时,客观地说,因全国文化遗产资源不同、经济条件和基础条件相差较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收获还是明显的。“苏州模式”没有过时,今天我们依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文物保护事业的改革春风迎面扑来,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力度最强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期,今天再提“苏州模式”,借鉴“苏州经验”,更为重要希望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地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道路,这当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

  苏州葑门城楼

  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此书的开篇“历史”部分收录了史学文章共7篇,以时代为序。不论是商代殉祭制度、周代与良渚文化的历史渊源,还是稷下先生的处事风格、西汉经济的双高峰发展,读来使人感到酣畅淋漓。每篇文章,总是承载着作者鲜明的精神印记和浓重的岁月光影。挥之不去的是由衷的感喟,也是他于一定的时空距离之外:“却顾所来径”,进而破译生活密码、咀嚼生命要义时,情不自禁的心灵沉吟。这些史学类文章,早已经跳出传统史学研究的模式,无论是角度、观点,还是研究方法,都具有创新中发展、发展中有所提升,这些文字虽然成文在二三十年前后,但即便是今天读起来,依然鲜活真实。总有一种春天的气韵,一种阳光的色调,一种清正、一种不屈的境界,一种文化的心灵魅力所呈现。中华民族五千年连续不断的灿烂与辉煌,就是靠一代代不灭的灵魂传承下来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史学的方法贯彻了作者一直以来文物保护工作之中,他能自始至终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把问题放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中国文物保护的历史传统、认知体系同时代相结合,对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他说:“文物工作者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敢于坚持原则,又要善于协商沟通。文物有没有地位,关键是看对社会的贡献率和服务能力,对服务对象不能简单说不行,要告知怎样才行。”这就是他的一贯做人的原则和作风。他在本书的代序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很能让人深有感触,对一个合格的文物局长来说太重要了。他说:“记得有专家问我,你是文物局领导,怎么讲市长讲的话?我说在专家面前讲市长想讲的话,在市长面前我讲专家想讲的话,市长和专家看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意见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文物局要想办法把不一致的意见一致起来。”占群就是这样一位时刻都能守住底线的文物局长。

  我俩虽然相识相知多年但真的打交道却并不多,除非有特殊情况除外。因为我的夫人在政府机关工作,苏州的许多事,她都不许我参与,更不许我上蹿下跳地管闲事,故和苏州文物管理部门发生正面碰撞的情况基本不存在,有时候在相关会议上和他见面,大家也是客客气气,犯不着装模作样。但有几次听到苏州大市下面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一些不协调的声音,我还是要过问的,占群先生每次尽量自己陪同下去一起调研,实在不行,都让市文管办主任一同乘车前往,有什么情况,俩人在电话里一沟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许多东西和他一讲就明白,这样的同志值得信赖,因此,有些事需要我出面协调解决的,他也是在平等协商的前提下,做到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共同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我俩之间没有任何私利和瓜葛,大家都是明白人,和这样的同志相处你自己都会感觉心灵轻松、愉快、融洽、和谐。

  读他的大著,我深深感受到中国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不仅仅是因为它伟大、它重要、它智慧,还因为它作为遗传基因,生长在亿万百姓的细胞里,流淌在血液中。中华文明之河没有断流,是因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百姓充当着载体,传承着文化,这只是事情的一面。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重视与高度责任感,整个流程才不会出差错。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历年来出差错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上、文物法规的贯彻执行上,始终走在全国名城保护的前面,这绝非浪得虚名,就是有像占群一样的一批忠于职守的文化战士,他们才是默默奋斗的民族脊梁中的一员,尊重他们、关爱他们、理解他,中国的文明传承,文化守望的肢体才能越来越健壮。

  你比如他在“文物博物”和“文化遗产”两部分的重点内容,包含了文章和主旨报告23篇,这是作者在苏州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三十年来的思考、经验和心得。苏州一直以来就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市,截至目前,共有2项世界文化遗产(包含26个遗产点)和6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苏州还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1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古村落”。2018年,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地区大会在苏州召开,苏州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名典范城市”称号,这些成就与历届苏州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文物工作者的砥砺前行是分不开的。

  我读这部专著最感兴趣的是占群先生始终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要放得更宽一些,除了保护古代文化遗产,近现代、优秀、有形、无形的创造都是保护的对象。苏州创新性地把“向阳新村”和一处1983年的织造车间列为保护建筑加以保护,既保存了时代记忆和情感,又倡导了尊重、爱惜建筑遗产的理念。近年来,国家文物局设立革命文物司,20个省级文物行政部门设立革命文物处,各地越来越重视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这是我国文物保护观念又上了一次新的台阶。千万不可小瞧迈出的这一大步,这必将为未来的遗产保护项目建设展开一个全新的战略布局,在合理调整现实遗产传承环境整治中力度还加大,我们将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珍贵的记忆和真实的遗存。

  从根本上说,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百姓,文化建设的成果最后也应该是体现在百姓身上,而绝非是官员向上汇报材料中的一串串数字。我记得2021年8月18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同志在《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和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总结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之一就是“坚持合理适度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成绩明显”。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人的生活之间应是相互融合的,不应是对立的。保护和发展、利用有时会有矛盾,需要文博工作者创新思维,勇于探索,换位思考,化解矛盾,实现兼顾和双赢。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利用的关系方面,苏州很早就进行了探索,在中国名城保护和法规建设上,苏州是名副其实的真正“先行者”!

  苏州留园雪景

  苏州大运河宝带桥

  苏州真的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更配得上世界遗产城市的这个称号,一条河的活水润泽透了一座充满故事的名城,因而生活在这方天地的万物都是有幸的。星罗棋布的古典园林如珠玉般地散落在这座古老城市深厚的历史土壤上,无数历史的记忆深藏在古老街巷的一砖一瓦里。最令人羡慕的是:大运河在流经古城区不大的区域内,一下就开了5条运河故道,这是天意还是人为?这5条故道又盘活了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含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街区(含全晋会馆)、盘门、宝带桥、古纤道7个相关点段被纳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目录。这是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更是大运河城市景观遗产的一个典型范例。作为“双遗产”城市,物华天宝,苏州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六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的称号,这座“双遗产”城市的未来还将全面提升老城区风貌整治,也进入认证阶段,我们期待着。

  我在读《让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生活——苏州古城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一文时,我反复读几次,这篇文章是2017年作者在清华同衡学术周“遗产重塑生活”分论坛主题报告,(摘要部分原载《世界遗产》2017年第4期)他说:“前几年苏州对古城背街小巷及沿线居民住宅进行集中整治提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周边环境,改善市民居住条件,这是一件得到老百姓拍手叫好的惠民工程。但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一个问题,项目实施单位在遇到挂牌保护的老房子时存在顾虑。铺设管道要开挖室内地坪,梳理线要在墙上作业,担心施工会造成对文物建筑的影响,于是采取避让态度,绕开不动。”这一段对我的启发特别大。常年搞名城文化遗产保护的同志都会常常被一些想不到的麻烦困扰着,而苏州老城区的一些新鲜做法,就合理地彻底解决了一切问题,他们在保护历史环境、传统风貌的同时,也建设富有现代文化的新建筑,关注民生、惠及百姓。记得20世纪90年代开始,苏州就鼓励有条件的文物建筑设立文化活动场所,支持民间中的民营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政府研究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和文件,文物部门编制利用规划,进行有效指导。在实际操作中,苏州提出了文物建筑利用的基本原则:不能伤害文物本体、不能做有潜在风险的项目,采用适当的方式介绍该建筑的历史和价值。潘世恩故居开设苏州状元博物馆,吴大澂故居辟为饭店,方宅改为客栈等,都是非常成功的文物建筑开发利用的案例,不仅仅使古老的建筑焕发出新的光彩,还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活标本。

  一个人能够在这么繁杂的社会环境里,除了正常的日常工作,还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一些问题,做出那么多有意义的事情,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名城保护、文化遗产记忆传承、老街坊风貌整治、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的研究等方面他所取得的不俗成绩,令人羡慕,这是他比常人付出了更多地努力,在道义与责任上奉献了比常人更多地虔诚和心血,才有今天这样的结果。

  我在动笔写这篇小文前,手捧着占群兄弟这部散发墨香的新著,闭目静坐于藤椅上,似看见古城繁华的星空中一幕幕历史的镜头在眼前次第掠过,或流光溢彩清晰可辨,或朦朦胧胧灿若云霞,倏忽间又变成一条条流动的线条,尔后幻化成飞舞旋转的音符,接下来如天籁在耳边回响,清音袅袅,不绝如缕,分明是一种音乐的律动。因此接下来动笔写这篇小文时我力求顺应内心的召唤,笔随心走,脑随心转,是心中流出的自然影像跃然于纸上。这种对创作过程之美的呈现令我心醉不已。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乔方木)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