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环保

破解化工围江,构筑绿色生态环境

日期:2021-10-20  来源:中国报道

  破解化工围江,构筑绿色生态环境

  ——实地考察长江经济带常州段有感

  文/丹青

  整个长江流域过去那些年水污染严重,令人伤感的事时有发生,特别是中下游许多长江两岸滩地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而进入长三角地区后又由于正处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污染物对她的伤害更是无法用文字能够形容出来的。这条全长6300余公里的母亲河,一路上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国总面积五分之一,而她却在一路前行中显得那么浑浊不堪、欲哭无泪,其实她本身是非常干净的一条万古不息的江河。这条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和黄河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正源是一个宽阔的地理单元,包括昆仑山至唐古拉山间广阔的地域,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00公里,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三十年前我曾随科考队到过那里,区域内地形起伏平缓,平均海拔4400-4700米,年均-4℃以下,气温低,植被稀疏。常年冻土广泛分布,动物种类简单,多为高原特有的种类,包括野驴、白唇鹿、野牦牛、雪豹、藏羚羊、棕熊、狼、岩羊等。

  她的正源沱沱河就是由北源楚玛尔河、南河当曲组成。除了自身源头的洁净外,一路上还收纳了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汉江、沅水、湘江、赣江……这些都是祖国著名的河流。从流域长度来说,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河。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而我们的长江和黄河则为中国所独有。她从青藏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形成纵横交错的细流,汇聚成一股股强大的生命力越过青藏高原,她纯洁、干净的玉体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灿若星河的巨流贯穿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最终由崇明岛注入东海,这一路走下来,她彻底变味了。而改变这一切的却是人类所谓文明进程中不断增加自我安慰的经济增长。我们江苏,是长三角最富庶的水乡,“江”字是水的灵动,“蘇”字是鱼米之乡。

  其实这种情况早在建国初期就对长江的问题非常关注,由于当时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的问题还没有今天这么严重,主要急需治理的是长江水灾造成损失惨重问题。这些年来我们用经济的高速度增长换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伤害,“环境污染”这个词,到了非彻底整治不可的时候了。

  长江边的老照片

  这次去常州,本来就是想和老朋友们小聚一下,没想见到常州滨江经济开发区姜浩同志,他知道我历来关注常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就热情请我去他们滨开区看看,并说沿江风光带绿色发展的综合治理他们要争做江苏段的示范区。这一下就引发了我的兴趣,说实话我真的不敢相信他讲的话,因为我比较喜欢追根刨底,因此比别人可能更多知道一些其中隐情,但我更知道整个长江横穿江苏东西,也不过只有433公里,而就这样还滋养着江苏1/6的区域生态。常州在江苏八个沿江地、市江岸线可能是最短的,总长也只有25.8公里。我二十多年前就考察过,当时魏村那一带“化工围江”现象突出,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说不清楚的异味。各种码头杂乱不堪、固废堆场随处可见,一场大雨就有可能将污染物直接冲入长江。沿江河浜杂乱地停满了渔民住家船和作业船,我当时就想不通,这些依水而生的渔民们生活饮用水怎么办?这里的江面都呈死灰色的、河浜里的水更是恶臭难闻。我还记得那次魏村的朋友还说,刚从长江捕到的新鲜活鱼,非得留我在那里吃饭,我说什么也不敢,这种江鱼能吃吗?想想都感觉不可思议。

  利用腾出的地块改造成的绿化景观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以“一号工程”推动长江大保护,统筹水、路、港、岸、产、城等全面要素,坚持“点、线、面”结合,打响全力推进保护长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攻坚战。市人大在全国地级市率先出台《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发展的决定》,为“长江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常州市政协广泛凝聚共识,提出了《关于深入推进常州“长江大保护”工作的建议》提案,成为2020年市政协“1号提案”,市委书记领办、市政协主席协办,深化共识、强力推进。

  他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愿景引领,在优化空间布局,以“长江大保护”的战略总规为统领,全面形成一个统领性的空间布局规划和六大专项规划的“1+6”规划体系上,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勇气和决心,压实工作职责,倒排时序进度,系统推进“五大行动”,实行挂图作战,以日保周,以周保月,确保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这场大战的开场锣鼓就是砸笼换绿——加快“退”的速度。既然“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那就必须彻底为治好“长江病”下重药来控制她的病情,让她沿着稳定康复的治疗程序而缓缓而前行。市委、政府各部门坚持追根溯源、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修复,淘汰落后产能不讲条件,治理环境污染不降标准,严控“三线一单”不让分毫,修复生态环境不打折扣,以过硬的工作实绩形成沿江生态保护压倒性态势。这些精准对标对表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决策部署的各项要求,举全市之力投身长江大保护工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好“常州减法”,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常州样板”。我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他们目前正积极与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对接,省自然资源厅已明确以常州市为试点,积极探索沿江关闭腾退化工企业用地资源整合利用工作。在资金方面,常州市和新北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分别配套5亿元资金,用于长江大保护专项支出,同时积极与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银行开展资金贷款合作,积极向上申报政府专项债和中央、省级资金支持,全力破解资金难题。在人才方面,他们从全市范围内抽调80余名精兵强将,充实了长江大保护指挥部一线作战力量。

  他们以坚定信念,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淘汰沿江落后化工产能,2016年以来园区累计关停化工企业77家。近五年来,常州先后累计投入165亿元,大力实施沿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产能淘汰、生态治理修复、监管能力提升等四大工程,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他们在探索创新企业腾退安全工作法的同时,制定《化工企业安全关闭实施细则》,编制“一企一策”的操作方案,构建“五方”联动保障机制,确保企业腾退全程安全可控、规范有序。他们在区域定位方面,从交通节点到门户枢纽,考虑得非常充分,自己主动出击,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全力推进常泰跨江融合、东西联动发展,打造通江达海的中轴枢纽。发挥“水、陆、空、铁”齐全的枢纽优势,加快常州综合港务区建设,推动“三港一区”联动联运,实现江海港口一体化发展,打造高能级的枢纽经济。

  他们在行动中,严格执行综合施策一一强化“治”的力度以环境安全为底线,全景扫描“健康”状态,统筹推进水、气、土、废联治,综合治理持续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到了现场才明白,当年我曾去过的魏村那一段长江是常州市唯一饮用水源地,供水能力130万吨/日,服务人口约400万。现在他们拆除了违规建造的码头,彻底整治周边设施,清理采砂船、杂乱无章的渔民住家、作业船,还自然生态原有的环境,大幅度降低水源被污染的风险,保障全市人民的饮用水安全。目前,整个滨开区的领导班子,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会的学习班上,深入学习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长江经济带是经济带,更是生态带、中华民族的生命带。历史地看,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过去他们这一段长江开发总体上走的是一条依靠资源大量投入的粗放式发展道路,当年常州沿江化工产业规模一度达1000亿元,时至今日这条路已经难以持续,长江资源环境处于透支状态。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否则,未来真的无路可行。

  利用腾出的地块改造成的绿化景观

  我在这次考察中,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们不是嘴巴说说,而是真的在干事。我在距离长江仅有100米左右的常州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得知,这幢建筑是原常隆化工厂的办公大楼,其它厂房设施已经全部拆除复绿,就留下来这一栋作为另用。现在的环境确实变化很大,我不敢讲鸟语花香,最起码让人感觉心情舒爽,江边蒹葭苍苍的芦苇丛,还没来得及形成荡,老柳树也没有形成江南水乡之秀。其实我们在江边搞规划建设,根本不需要花大钱搞什么大草坪、玫瑰园、荷花池,只要我们把湿地整治好,沿江岸多插上一些倒柳(我讲的倒柳,就是把现有的老柳树枝条锯下来,赶在清明节前后倒插在土地里就行,过不了几年它就成气候了),在柳林其间再移植一些桃、梨树种,江南烟雨靠的是自己独有的乡野特色!它并不需要过多的人为操作。如果再有几头水牛散养在岸边的土地上,让江面上来往的客船在烟雨中真正看到“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感觉。沿江的道路还需努力整治,特别是大草坪千万不要再搞了,越原始、越自然、越乡野、越呈江南风貌,原真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才是人与自然最美的风景。

  就在当年常州“化工围江”地段不远的江面上,我发现有一座长江大桥很快将飞架南北,据陪同考察的同志介绍,这是建设中的常泰过江通道,定位于泰州长江大桥与江阴长江大桥之间,南北分别连接常州市和泰州市。常泰过江通道是《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2018—2035)》中首个开工建设的过江通道,于2019年1月开工建设,工程建设周期5年6个月。目前,位于录安洲岛上的大临设施已完工,进入主体工程建设阶段。我从宣传图板上看到,这是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斜拉桥,过江通道主航道桥跨度1176米,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钢拱桥、专用航道桥主跨388米,国内第一座集高速公路、普通公路、铁路“三位一体”的跨江大桥。要不了几年,这一带又将会出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

  长江和黄河都是我们的母亲河,历史上无数英勇、天才而勤劳的人民,都是喝这两条河流的水长大的,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长江、黄河,中国梦的再现更离不开她的奉献!她伟大而崇高,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和魅力。爱护她、关注她、呵护她就是关爱一切生命和祖国繁荣昌盛的未来。这绝对不是漂亮的政治口号,她就是生命之源,有了她的健康存在才会有根脉和家园的永恒。

  改造后的湿地公园,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初秋的微凉裹挟着江霭扑面吹来,凉爽又湿润。我留念地回首多看了一片片未成气候的芦苇,它们在长江边纤弱却又倔强的性格,让我感动。你看风过处,它低首屈服,那腰肢似乎总是弯曲着,甚至不能负荷一只小鸟。但风是压不垮它的,它依然挺立着,顽强地生存着,任何风霜雪雨,只能磨砺它的意志,却无法改变它的坚强。也有人这么说,风会让它暂时地摇摆,但它的根是深扎在泥土里的,绝不会飘忽不定,甚至迷失自我。即便当年被化工废水污染、在废气排放中挣扎,被冷弃于这江边偏僻之处,无论多么寒冽,它们照样从艰难和痛苦中起步,向着阳光微笑。

  江南水乡的秀美绝对离不开这些风景,芦苇还有一种值得赞叹的品质,它们聚众而长,特别合群,抱团取暖也好,众志成城也罢,都是它们的真实写照。所以羸弱的芦苇能在风中飘曳,能在浪里独领风骚,那就是因为这种品质,互相依靠,它们才能由弱变强,不轻易被折服!我希望滨开区的同志们也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经得起风雨考验,像芦荡一样撑起一片片春光!

  (作者系中国报道网双创中国栏目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乔方木)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