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来与时俱进,密切对接国家的发展要求。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载体,也是保障研究生专业素质养的必备环节。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重要途径。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不同,本科生多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初步利用,而研究生则是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突破。因此,研究生教育只有具有专业性、新颖性、研究性、互动性等特点,才能激发研究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并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和工作实践的各项基本技能。在研究生培养中,高校应该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的角度出发,借助有利的外部环境,推动内部教学模式转型,从而为研究生课程教学创新变革注入新的动力。研究生考核只有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多样性等特点,才能客观地考核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才能有助于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分析能力。
西南政法大学高昊教授领衔的国际商务研究生创新教学团队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三段式”课程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考核机制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一)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式”课程教学过程
以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有机结合的“三段式”课程过程性评价,扩展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课前——阅读课程经典和主流文献
任课教师以科学研究为导向、以应用经济学学科为平台、以研究生创新教学团队为主体,立足国内和国际,从课程的发展历史、发展脉络和发展前沿几方面对讲授课程的代表学术发展文献和论著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总结,遴选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和主流文献,形成该课程的课程教学文献集。
就文献本身而言,部分文献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个别文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出主流和前沿,一些代表更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献和论著需要增加到课程教学文献集中。课程教学文献集以课前自行研读的方式为主。
2、课中——重大问题专题讲授和阐释
任课教师对课程发展前沿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把握和梳理,预先设计重大问题专题,并以课件形式在课中展示和解读,加深对该课程重大问题理解,把握课程前沿的脉搏。
课程重大问题专题以课中讲授的方式为主,并以解答学生疑问为辅助。
3、课后——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形式有热点文献和案例研讨、研究生学术论坛、实务专家热点讲座、实地调研企业等形式。
(二)多元考核机制
为保障优秀的教学设计达到理想的学习成果与成效,故采取连续评价考核的办法,逐步建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机制。
1、丰富考核方式,实施综合考核,合理分配不同考核方式的权重
考核的内容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部分,占15%,以阅读心得体会形式;课中部分占50%,其中10%出勤率与课堂参与度和10%期末考试(必修课)或课程论文(选修课)或教学案例(实践课);课后部分,占35%,其中15%热点文献和案例研讨和20%研究生学术论坛或实务专家热点讲座。
2、明确考核标准
研究生考核的突出问题是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标准缺失,导致无法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国际商务研究生创新教学团队负责的研究生课程考核注重过程管理,考核方式改革要求对每一种考核方式制定考核评分细则,明确“研究生做到了哪一步给多少分值”。考核标准的确立,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教师凭借主观印象给分的弊端,有效激发研究主动学习和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评分细则必须尽量详细、可量化,即使一些偏主观的给分项,也应该尽量制定具体的可量化的评分细则。
3、实行分类考核
国际商务研究生创新教学团队针对研究生类别(专业型or学术型)和课程类别(必修课or选修课or实践课),在培养过程中有所侧重点有所不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和考核注重前沿实务和实践,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和考核注重重大热点和科研创新能力;考核方式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选择案例讨论和案例调研撰写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的选择文献研讨、学术论坛和学术论文等形式。
(三)束语
课程考核重视教与学的过程管理,将课程分成三个阶段并根据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正确评价研究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督促研究生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同时,以课程考核改革促进和引导课程教学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引导研究生自主式的学习,从多角度、多层面重视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创新性。
(文/高昊,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