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各地艺术赋能乡村的多种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宁波城杨村的成功案例,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高校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致力于乡村振兴实践的不断探索。高校具有学科、专业、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需要进一步认识艺术赋能乡村的多重意义,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大展身手。
一
城杨村地处宁波市近郊,区位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丛志强团队因地制宜提出了城杨村的发展目标——以乡村研学为主导产业,打造成一个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旅游村。结合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城杨村把国际化的乡村研学产业升级目标贯穿于核心线路、关键片区和重要节点的艺术设计始终,带领村民并邀请来自波兰、乌克兰、尼日利亚的艺术家,建设多处各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从而形成了一条赏心悦目的精品线旅游产业带,让城杨村成为本地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城市居民回归田园的静地、外国友人寄托乡愁的乐土。同时,为了引导城杨村民间艺人创新创业,做好城杨村文创产业,团队动员有手艺的农民成立了第一批民艺坊(馆),并组织宁波市十佳创业导师与城杨村结对签约。艺术极大带动了城杨村产业发展,农民口袋里的“票子”越来越多。
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丰富,更有精神世界的充实。艺术把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美挖掘出来,让艺术设计之美与农村的原生态之美发生“化学反应”,激发乡土艺术的活力,让村民感受艺术、体验艺术,从中发现艺术之美,在美的熏陶下振奋精神,“富了脑袋”,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二
美育是实现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赋能。然而,当前农村美育却是乡村环节的一大短板。艺术赋能乡村活动,让更多的艺术家、艺术类大专院校师生走进农村,来到农村学校、田间地头,与当地学生和农民一起创作设计,既让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艺术的重要性,看到美育的育人功能,提升农民的艺术素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美术教师不足的问题,提升农村孩子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加强农村美育工作。
葛家村和城杨村的成功,关键在于完全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激发这种动力的因素正是艺术。艺术赋能乡村要结合农村农民实际,通过一定的形式创新转化,使其更好地被广大农民理解和接受。要善于运用艺术这种人民群众喜爱的方式,使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三
高质量社会服务是高校“五大职能”之一。城杨村艺术赋能乡村的成功实践,是中国人民大学和城杨村的“双赢”,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之举。高校需要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贯彻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立足高校创新资源与人才优势,找准农村农民需求与学校优势的结合点,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更合适的载体、更有力的抓手,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懂艺术、爱农村、爱农民的师生工作队伍。
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的职责和使命。“育新人”就要教育引导学生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艺术赋能乡村活动,让高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学生与村民一起劳动、一起吃住、一起创作,培养了与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丛志强团队参加这一实践活动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活动,真正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意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担时代使命,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文/刘秉印(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