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教育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 这些学校有实招

日期:2021-02-08  来源:新华网

  近日,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做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

  《指南》重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进什么、进多少、如何进”的问题,强化顶层设计。

  学校应该怎样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起来看看这两所学校的好办法。

  ……………………………………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

  是教育部和北师大进行中学教育改革的实验基地

  是培养优秀中学生的摇篮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在原有课程基础上

  以课题带动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

  形成了体现学校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架构

  教学浸润、专题开发

  活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各学科国家课程中

  形成教学浸润、专题开发和活动拓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全面融入

  语文除必修课程外,专修课程开设了经典篇目阅读

  经典著作整本书阅读等

  选修课程包括诗歌鉴赏与创作、戏剧鉴赏与表演等

  历史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来龙去脉

  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注重传承崇德向善的中华传统美德

  艺术、体育、通用技术学科突出重点和特色

  结合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学校对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等采取分类走班教学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紧密结合

  形成了品牌活动

  美术设置书法篆刻、陶艺、国画、美术鉴赏等

  音乐设置中国民族音乐赏析等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器乐、声乐、说唱(曲艺)、戏曲

  体育与健康设置武术、八段锦、踢毽子等

  通用技术设置青花瓷、纸模服装、中国结、软陶、茶艺等

  并开展造纸、中国结、缝纫、四巧板、篆刻

  3D打印象棋等活动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外语结合学科特点

  选择有关学科领域典籍、人物故事、基本常识、历史成就等

  引导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智慧、思想方法

  创造精神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有的课程还打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选修、专修课程

  如《博物馆中的化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实践性、体验性

  基于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多学科资源、开发综合课程

  以“徐霞客小组神游中国夏令营”课程为例

  由地理组、历史组、化学组三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承担

  校内学习和校外考察相结合

  学生先在校内实验操作、绘制校园规划图

  再赴校外对玉渊潭、恭王府等地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考察

  将学生动脑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在实地探查中加深对北京历史、地理的了解

  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通过校本课程和丰富的主题活动,多种形式提升育人效果。充分挖掘现有教师资源,开发校外资源,针对非毕业年级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学校还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科技与人文节、艺术节等主题教育活动,舞龙、腰鼓、秧歌等表演进校园活动;建立国学社、国剧社、国话社、围棋社等社团,定期展演,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育人效果显著。

  ……………………………………

  在江苏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副校长彭苏华眼中

  《指南》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从多角度提供了细致分析

  既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又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创造性转化、实施的空间

  “通过研读、领会,我们进一步明晰:儿童是有民族文化之根之魂的人。儿童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萌芽、生长,将会长成一棵大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新时代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合的方式,熏陶感染,涵养精神,让每一个儿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浸润中成长为拥有中国心、守住中国根、传承中华文化核心价值、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的当代儿童。”

  据介绍,江苏省徐州市大马路小学校将整体架构一体化、整合型、融入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一是基于国家课程有机渗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不额外增设课程门类的情况下,依据学情改造或者利用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将传统文化因子与课程要素进行整合、重组,营造新型的课程文化。

  二是聚焦《指南》提出的经典篇目、人文典故、基本常识、科技成就、艺术与特色技能、其他文化遗产等内容组成文化主题单元,设计嵌入式的主题学习课程。

  三是在调研学生、家长需求的基础上,在学校原有选择性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突出横向设计涵盖领域的一致性与各年级纵向衔接的进阶性。在全校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选择性课程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武术、京剧、剪纸等课程。

  四是依据《指南》,围绕古代工程、技术发明、传统医药、遗址和文物等方面具体内容,充分挖掘徐州地域文化,整合资源开展丰富的实践课程,不断优化、架构基于徐州地域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在场感”,保证“认同感”,提升“价值感”和“获得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只是知识讲解、文字记忆,更应该培育文化精神、滋养文化情怀,实现文化引领。为此,我们将立足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实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统筹,以教师的辅助为支持,以丰富的地域文化为补充,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亲切的场景中,经由生动活泼的实践体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认同。”

  此外,据介绍,学校在学科教学、文化主题课程、社团选修课程等多个不同课程中也有相应安排

  ……………………………………………

  看完了这两所学校的好做法,是不是受到了大启发?

  榜样在前,是可以奋起直追的

  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价值自信的根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青少年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具有重要意义。

  期待着更多的学校按照《指南》相关要求,梳理总结已有成果,打造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牌课程;加强面向全体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引导教师从理念认同到教学践行。


(责任编辑:王福健)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