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文化

生活热点即创作热点,民营院团“民生剧”屡出爆款

日期:2021-02-10  来源:文汇报

  海派都市滑稽戏《悬空八只脚》成为申城演出市场的一匹黑马,两个小时让观众们“笑到肚皮痛”。 祖忠人摄

  “提起子个老房子么真正一包气,上楼难啊下楼难,没电梯真真难……”热门戏码海派都市滑稽戏《悬空八只脚》让观众们“笑到肚皮痛”。“没电梯的苦恼,他们都帮我们演出来了”“这些台上的人物,就跟我身边的邻居一模一样”,观众们说这部滑稽戏用亲切的本土语言,演出了真实温暖的民生故事。

  《悬空八只脚》并非孤例。近年来,以上海民营院团为创作主力,舞台上涌现了一批讲述老百姓身边事、反映生活新变化的现实题材作品。如上艺戏剧社《生命行歌》、上海勤苑沪剧团《银杏树下》、上海现代人剧社《汇贤坊》、上海文慧沪剧团沪剧《心归何处》等,紧紧抓住民生百态,展现城市精神。这些“亲民”的舞台作品通过商演、政府点单、文化配送等多样化的形式,被送上了上海市民乃至长三角居民的“文化餐桌”。

  普通人身上汇聚大时代的命题

  “民生剧”缘何爆款多?因为普通百姓的日子里有着时代的大命题。

  “悬空八只脚”在沪语里意指“遥遥无期的事”,戏里的“悬空”一语双关,背后是一道曾经横亘在上海城市旧改中的民生难题。老公房没有电梯,很多老人就成了长期无法下楼的“悬空老人”。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2021年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0台以上——民生热点和时事话题,成了《悬空八只脚》的题材来源。

  剧中,为了让老人们“上下通达”,政府开始推广老公房加装电梯的惠民工程,居委书记华怡为此四处奔波。然而,好事多磨,上下老邻居们的矛盾出现了:首先是一楼住户坚决反对,有人担心自己生计难保,有人提出巨额补偿……围绕加装电梯这一民生项目的,有矛盾和冲突,但剧中更多的是种种真情和暖意。“基层党员干部是如何化解矛盾、为民办实事谋福利的?相信看过《悬空八只脚》的观众都会被打动。”上艺戏剧社社长袁东瑞向记者介绍。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诞生于2020年10月的《悬空八只脚》将在今年完成进一步的打磨和提升,走到更多观众中去。剧组已经接到了不少长三角剧场发来的邀约。

  从2018年开始,这家上海民营戏剧院团就开始走“民生剧”的创作道路。原创话剧《生命行歌》在城市老龄化问题的背景下,聚焦安宁疗护和临终关怀,一经推出社会反响热烈。正在筹备中的音乐剧《梦想成真》聚焦于都市里“年轻职场妈妈”这一群体,帮助她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反映民生关切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样的原创作品如今在上海舞台上比比皆是。连日来,在团长王勤的带领下,上海勤苑沪剧团正在加紧排练新作《石榴红了》。去年,该团打造了一部以本土乡村振兴为题材的沪剧《银杏树下》,全年演出超过百场,要求再演、加演的呼声热烈。马上,该系列的第二部《石榴红了》即将面世。

  “《银杏树下》这么受老百姓的欢迎,出乎我们的意料。”王勤说。故事聚焦于“美丽乡村”建设中最艰巨的整治违章工作。党员干部身先士卒,以一份《美丽公约》召唤起大家对幸福的憧憬。呼唤青山绿水的同时,更呼唤美丽人心的回归。“‘民生剧’能够深入基层,熨帖人心,‘与观众在一起’的创作道路,我们将坚定地走下去。”王勤说。

  充分发挥本土剧种的优势

  “民生剧”的观众缘来自何处?本土剧种在表现相关题材中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悬空八只脚》的票房热,离不开老观众带新观众入场的口碑传播。“滑稽戏的艺术特点和感染力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很充分。”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路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上海人天生幽默豁达,对滑稽戏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滑稽戏的优良传统,要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成为上海喜剧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台上,知名滑稽演员龚仁龙、许海俐、王文丽、周益伦、骆文莲、任一……这批滑稽界的老面孔在诠释人物时依然活灵活现、噱头十足。面对严肃的话题,因为有了喜剧灵魂的注入,对生活轻松的调侃,消解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文艺繁荣的上海,最扎根市民的剧种是哪个?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经过一年的调研排摸给出答案——沪剧,在上海最有群众基础。各类沪剧演出团体活跃于基层、街道,遍布全市,无论从剧团的数量还是商演、公益演出场次数目,均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过去一年,文慧沪剧团、新东苑沪剧团、勤苑沪剧团、彩芳沪剧团、紫华沪剧团等沪上民营沪剧团,在“民生剧”的创作部分都交出了令老百姓满意的答卷。海天沪剧团沪剧《天梦》、文慧沪剧团沪剧《心归何处》等原创作品既传承发展了申曲的一腔一调、一招一式,也把积极的思想观念和美好的艺术表现得以全新呈现。这些作品在口碑上的成功,一部分来自土生土长的文化基因,但更多的是创作者扎根生活、深入民间、走进观众的创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

  王勤介绍说,近两年来,勤苑沪剧团屡屡推出大制作,在演员、导演、舞美灯光等舞台建制上对标国有院团,艺术标准毫不逊色。“一部精良的舞台作品要经得起观众一次次检验。”正是抱着这样的创作态度,在近20年的发展中剧团得到越来越多市民观众的青睐,成为各区文化配送菜单上的“必选”,每年深入全市200多家基层单位,将沪剧艺术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记者 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福健)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