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消费者接收商品信息的渠道不再仅限于单一的线下的“口耳相传”,多途径线上获取商品信息的方式也成为热门。微博、小红书、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以“测评”为业的博主、公众号及应用程序不在少数。不少消费者已养成了购物前先“刷”测评的习惯,“XXX新品评测”、“XXX红黑榜”、“注意,XX产品含有致癌物质”等一系列文章,吸引着消费者的眼球。
测评主要切中了消费者面对市面上众多产品的选择困难心理,以安全和功效为切入点进行测评,使得消费者屡屡“种草”亦或“拔草”。但不容否认,由于测评产业崛起过快,相应配套的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建成,使得一系列非中立的第三方测评平台以“伪独立、真碰瓷”的商业化模式,依靠制造谣言威胁商家获取利益,同时打着“独立测评”的幌子吸引消费者到其平台购买商品。因此,消费者在浏览测评平台相应测评时,仍需擦亮双眼,谨慎选择。
在2021年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之际,环球网特策划315专题报道。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蔡黎律师,为大家就“伪“中立”网络测评”进行相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