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传媒

科学传播沙龙:科学传播如何激活青少年的好奇“芯”

日期:2021-03-28  来源:光明网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原动力。好奇心之于创新就像“芯片”之于现代工业一样关键。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生中好奇心最旺盛的阶段,那么,该如何保护和激发青少年的好奇“芯”呢?

  3月27日,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承办,《科学故事会》编辑部、北京科技报社、北科未来传媒有限公司协办,以“科学传播如何激活青少年的好奇‘芯’”为主题的沙龙活动上,与会嘉宾就如何让科学传播激活青少年的好奇心给出“妙招”。

科学传播沙龙:科学传播如何激活青少年的好奇“芯”

科学传播沙龙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未来科学家的培养 从驱动好奇心开始

  “如果把科学传播比作芯片,我们应该做一些更有效、高质量的科学传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科学故事会》主编王挺表示,高质量的科普正在从以知识导向的传统1.0模式科普,向思维导向或者科学方法导向、科学精神导向的2.0模式转变。

  据王挺介绍,近期中国科普研究所开展了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由此可见,科普工作已在整个国家的创新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们要着眼未来去培养未来科学家,需要从好奇心开始。好奇心需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分析判断他们的行为。”王挺认为,面对新时代,培养青少年好奇心和创造力,需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驱动好奇心的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体系,需要加强科学阅读和创作的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推进优质科普资源的普及传播。

  科普是播下科学的种子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科普是播下科学的种子,是为未来的发展,特别是为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金涌从事化学、化工教学60多年,近些年非常热心青少年科普传播。他认为,“科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有识之士一起把这件事做大、做好。”

  金涌认为,做科普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是科普内容要正确,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二是科普内容要可行或可期待,有近未来性或超前性;三是科普内容要有趣味性,要能吸引社会上不同层次的人群;四是科普一定要传递正能量,传播内容要积极向上。

  “做科普要重点考虑受众,给不同人群做科普要用不同的方法。” 金涌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多地认识到,此前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科普定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科学普及应以思维方法或科学精神为导向,更多传递知识产生的过程。

  让青少年感受科学之美 才能迸发无限创造力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对科学的需求变成了对考试的需求,认为科学和数学唯一的作用就是考试、考大学。”北京人大附中知名物理教师、科普达人李永乐讲述了让青少年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幕后心经。他认为,一些教师甚至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把精力投入到了传授考试技巧和解题套路,但忽略了知识本身的美。

  “很多人会形容教师像园丁,园丁会把花草修剪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李永乐表示,希望教师们更像导游,把孩子带到科学花园里,让学生们体会科学的美。教师们应该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责任,因为只有一个相信科学和热爱科学的国家,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才能有光明的未来。

  清华大学在读学生、《科学故事会》学生作者厉海川作为青少年代表,从读者的角度跟观众分享了自己做科普的经历,并畅想了自己对未来科普的理解。

  厉海川认为,科普未来的传播形式一定会更加丰富,今后科普和科幻也会紧密相连。他建议,学子们多读一些课外书,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思考自己未来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才是科普带给青少年最大的帮助。(文/记者赵清建)

(责任编辑:陈天睿)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
标签: 科学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