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乡村振兴

协同创新织出科技富民一片网

日期:2021-01-07  来源:中国农网

  近日,陕西汉中农科所李英研究员带着她的“花色油菜”产品新品种参加了陕西省科协、陕西省科技厅联合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20多个橙红紫白的彩色油菜花标样引得满堂喝彩,此外新品种的含油量测试达49%以上。“产量增加,意味着效益也将大幅增长!”李英一脸的兴奋。

  这两年,李英共培育出了11个油菜新品种,其中有7个品种转让给了种业公司。大赛后,她顺利申报了省上两个研究项目。“以前咱不敢和高校、大型科研单位比,现在在联盟的支持下,越来越有信心!”李英说。

  李英所在的这类基层科研单位,多年来因“人单势弱”,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成为农业科技推广舞台的主角。2014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牵头发起,联合陕西10个地市农科院(所)成立了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让这些基层科研单位的底气一下子足起来了。

  激活“一池春水”

  “多年来我们农科所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汉中农科所科研管理科龚亚丽说。汉中是稻米主产区,但在省内又不是主要作物。“非主流”让汉中农科所难以申请到像样的大项目,人也就没了劲。

  在2014年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成立后迎来了改变。这几年,汉中市农科所先后申请到联盟资助项目8项,经费164万元。“这些钱太顶用了!”乘着项目东风,所里也配套自筹经费76.21万元,农科所上下的劲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组建起17个团队,一班人马“撸起袖子”协同大干。联盟以项目为火种,点燃了全省各地基层科研单位干事创业的激情。

  成效令人瞩目,2015年安康农科所拿到的第一个猕猴桃研究项目,就是来自联盟。如今,农科所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引进的5个猕猴桃果品连续获奖,制定了陕南山地猕猴桃栽培技术规程,育成了首个魔芋杂交新品种“安魔128”等6个品种,研发的魔芋新型食品被企业转化。2019年,安康农科所升级为农科院,并专设了魔芋研究院。现在的安康农科院,已经成为安康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辐射高地。

  西安市农技中心的科研人员通过甜瓜项目探索出5个甜瓜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栽培技术措施,延长了关中地区甜瓜的供应时间;榆林农科院开展的马铃薯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一项,就增收5.4亿元……

  这些年,通过联盟91个项目的实施,各地市农科院(所)共培育新品种40个,引进作物新品种669个,形成各类标准54项,集成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模式97套;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80余项,累计推广面积2500余万亩,新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累计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9万多人次,获得奖项18项。

  成就互助一家亲

  过去,各地市农科所单打独斗,如,大家同进联盟的大门,成了一家人。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联盟规定,每个项目要有三家以上的联盟单位合作。如此一来,大学的专家、兄弟单位的成员都成了联盟项目团队队员,所有的地市农科院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通过联盟的链接,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平台得到有效延伸,与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更加密切,合作辐射面更加宽泛。

  安康农科院与中国农科院茶叶所联合承担了中国农科院重大专项,与环保所联合承担了包括富硒水稻、玉米、马铃薯、茶叶、魔芋、食用菌等院地合作项目,还承担了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任务,先后加入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农业分会、全国富硒农业联盟、全国猕猴桃联盟、全国生态农业联盟等机构。

  大联合、大协作的氛围已经形成。联盟就像一根五彩的纽带,将各成员单位紧紧连在了一起。

  “联盟支持的项目全是新兴产业,西农大是很好的技术依托!”安康农科院院长说。在该院,有12位大学教授被聘为“科研导师”。

  通过联盟项目实施,有200余名专家与10个地市15家农林科研单位(企业)600余名科技人员,共同组成了100多个科研团队,形成了一支校地融合服务“三农”的新队伍。

  “过去,想请西农的专家,只能凭私人关系。现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密不可分!”渭南农科所副所长张盈科高兴地说。

  校地合作解决了一批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教授团队联合7家联盟单位开展项目攻关,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选育出的“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审定籽粒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马锋旺教授团队联合延安农科所、榆林农科院成功使陕北旱地苹果花期延迟5天,降低了花期冻害,为陕西苹果的北扩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持。

  大手拉小手,大家一起走。陕西省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栽培教授张睿今年把他的合作联盟单位成功拉入陕西省小麦产业体系里。“这对他们的发展太重要了!”张教授一脸欣慰。

  “地方武装”开始“领兵打仗”

  位于汉中汉台区宗营镇郭湾村林场的果园依山而建,成果季节,一串串柑橘、猕猴桃压弯了枝条,果香沁人,这是职业农民李建军夫妇的家庭农场。

  2016年,占地300亩的果园刚建成,汉中农科所就将此列为科技示范基地,品种怎么引进,果树如何管理、有机无机肥怎么配比,联盟项目组专家的指导一直就没断过。“果园的发展离不开农科所的老师们!” 李建军说。

  高校是技术源头,农科单位为中间力量,联结广大基层,地市农科单位一步步被带成了强有力的“地方武装”。而“地方武装”在自身壮大的同时,也开始“领兵打仗”。

  安康农科院通过联盟平台,与汉阴县人民政府签署猕猴桃科技合作协议,与多家企业签署共建农业科学试验站协议。他们还将石泉县云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魔芋园区、汉滨区恒口硒谷田园魔芋现代农业园区作为院上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示范带动。

  汉中市农科所承担的“露地甜樱桃跨生态区早熟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改变了我国“甜樱桃”产业布局重在北方温带地区的局面。目前,甜樱桃产业成为汉中市继柑橘、猕猴桃之后面积发展最大、势头发展最猛的高档果业。“2020年,全国樱桃量大价低的情况下,我们汉中樱桃仍保持批发价14元一斤,果农们真正得到了实惠!”该所年轻的项目主持人付伟伟满是自豪。

  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香菇保姆”的商洛市农科所食用菌专家王玲,作为商洛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依托联盟项目,带领团队在全市建立了8个香菇示范基地。“回来不比在外差,还能照顾家人!” 38岁的王海涛放弃南方打工回到家乡当起了幸福菇农。

  协手共进,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越走越短。从学校专家到地市农林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再到县区基层农技人员,再到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一个区域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网已全面铺就。曾经底气不足的基层农科“小队伍”成功加入高校和政府的大部队,共同撑起了陕西农业科技推广的一片蓝天。(记者:张琳 肖力伟)


(责任编辑:付庚辰)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
标签: 创新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