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文化

小河十潭之纸浆潭

日期:2021-04-07  来源:新华网

小河十潭之纸浆潭

  我计划写一组小河十潭的文章,纸浆潭是小河的起点,是必须写的。可我在小河边住了五六十年,竟然不知道纸浆潭的来历和纸浆潭应该是哪几个字。我想把它弄清楚,便专程去采访了住在纸浆潭边的郭士凯先生。郭先生八十岁上下,住在黄龙洞出口不远处的洞河、小河、杨家河交汇的地方。当地把他住的地方叫洞河。我在他那里,才弄清了纸浆潭的来龙去脉一一

  洞河是从黄龙洞里流出的地下水接连小河的一小段河流,约一公里左右。黄龙洞在千丈峭岩绝壁之中,黄龙洞两边悬岩下的两个自然村叫马岩墩,洞河把马岩墩分开成上马岩墩、下马岩墩。简单称呼叫上墩、下墩。马岩墩多水田,土地肥沃,水量丰沛,盛产稻谷。除了稻谷,还有大片大片的竹园,有金竹、桂竹、楠竹和水竹。稻谷脱下稻粒之后的稻草和竹子是造纸的好原料。新中国建立前,洞河两岸先后创办了四家造纸厂。临近小河的一家就是郭士凯家祖父开办的。这些纸厂全都一样生产粗纸和斗方纸。粗纸多用于店铺里包装,斗方纸也叫迷信纸,做成纸钱,敬菩萨敬祖宗焚烧用的。也有作卫生纸的。造纸厂是一种小作坊,粗犷型的生产。生产出的粗纸和斗方纸全都是黄颜色的,不像现在有各种颜色的纸。

  造纸工艺流程比较简单。每家纸厂都必须先挖几个水池,根据地型,水池有大有小,水池挖好了,就把造纸的原材料放进去,(竹子要锯短捶破)放一层材料撒一层石灰,将水池铺满,水要淹住原材料。根据需要泡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接着把材料捞起来,清洗干净,送进碾坊碾碎。碾房里有一个大碾盘。碾盘是用坚硬的青石打磨成的大圆盘,直径有两三米,上千斤重,利用水车带动碾盘旋转,把材料碾碎碾成细末儿,碾成纸浆。然后把这些碾碎了的纸浆放进一个池子里,用筛状的盘子一层一层捞起,过滤,晾干,再放到太阳光下晒干后,就切割成需要的大小和型状,粗纸比较粗糙,但不易断裂,斗方纸比较细腻,但容易破碎,必须分别晾晒,晒干。晒干后,一捆一捆地打包存放到库房。再等客商来购买和送出去销售。泡材料的石灰渣和造纸废弃的纸浆都排放入洞河里,流入小河里的第一个潭里。四家纸厂的石灰渣、纸浆全都排放到这个潭里,经年累月不断地排放。这个潭很大,水很深,又是不大流动的静水,纸浆流入这个潭之后便慢慢沉淀、淤积,渐渐地把这个潭填积了很厚很厚的纸浆。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潭叫做纸浆潭了。

  洞河纸厂的生意曾经很兴隆,四家纸厂规模大体相当,各厂常年顾工五人左右,急需抢生产进度和增加产量时,再根据情况顾请适量临时工。洞河也因此很热火。这里有客栈,有药铺,还有小学校。我就在这所小学里读过四年级。特别是还有一条骡马大道必须经纸浆潭边郭家纸厂。这条螺马大道从渔洋关出发,沿十里小河岸边行走至纸浆潭,过洞河实木屋桥,上马岩墩,转转马楼,攀援佛神岩,翻越跑马岭,经过三板桥陶磁窑厂,进货出货于湖北湖南交界处的边境口子镇清水湾,然后翻越南岭大山,直达湖南石门。马岩墩的善人们为了骡马大道畅行无阻,在洞河上修建了一座上十丈长的实木屋桥,桥上盖的瓦,桥两边靠着护栏做了长木板凳,人们在这里可以驻足歇息,遮风避雨,热天更是纳凉解暑的好去处。后因年代久远,桥下的顶梁柱腐朽断折,木桥就坍塌了。八十年代沿木桥旧址修建了石拱桥,上马岩墩车行人往畅通无阻了。马岩墩上稻花香,人均一亩梯水田的新闻更经这里传诵省内外。

  五六十年代,洞河纸厂生产的粗纸、斗方纸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无人问津了,加之纸浆对河流的污染太严重,洞河的所有纸厂先后停产关门了。纸浆潭也变得水绿河清,清沏见底了,恢复了以往的本来面目,留下一段难忘的历史。现在的纸浆潭上游两百米处有一家私人茶厂,五百处有一个个体水电站。这里依然眼见的是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人来人往,热热闹闹。纸浆潭深情地陪伴着这里的人们,见证着这里的人们实现了小康的梦想!

  洞河纸厂群造就、成就了纸浆潭的名称和名声。纸浆潭记录、承载了洞河纸厂群的兴衰历史。洞河纸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复再有了,但纸浆潭的名称却会永远永远传下去!

  作者简介:王永红,男,中共党员,湖北宜昌人,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父爱》等着著作多部,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五峰卷)》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篇小说《水猫子》《逮鱼》分获《草原》杂志年度“草原文学奖”及《长江丛刊》2016年小说年度奖等。


(责任编辑:李滋泉)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
标签: 纸 浆 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