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引领专业建设,经济学课程培养经世济民人才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强化课程思政建设访谈纪实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全面、高效落实这一战略举措,确保高校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纲要》在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内容重点、教学体系设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提升、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及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主战场和主渠道,是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消除教学过程中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的重要抓手。《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系”作为基层教学单位,是专业课教学的执行者,更是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的直接建设者。因此,系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与认同程度是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建有管理系、会计系和经济系,其中经济系建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与金融两个本科专业,应用经济学硕士一级学科一个,设有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三个研究方向。为落实学校学院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工作精神,完成《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说课比赛》《经济管理学院关于组织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的通知》等工作任务,提升全系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可程度,经济系贸易、金融两个专业团队多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与交流活动。
一、经济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
1.围绕核心课开展课程思政内部研讨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不仅是经济管理学院四个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文法学院、理学院相关专业的必/选修课。经济系教师以这两门课程为基础,开展了深入的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活动。通过《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习近平主席相关讲话和论述的学习,全体教师就经济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统一了思想,深化的认识。
经济系贸易专业课程群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研讨活动
通过研讨,经济系教师认识到,“古今中外,关于教育和办学思想流派众多,理论观点各异,但在教育必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这一点上,是有共识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中国存在,西方国家同样拥有。在实践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虽然没有设置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显性政治理论教育,但是其通过历史课、社会学科以及公民学与政府等相关课程,将其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教材以及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中去,通过隐性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方面,西方国家很早就关注到了教学的教育功能以及教育的社会功能,如赫尔巴特早在19世纪就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不承认“无教育之教学”;在20世纪阿普尔(M.W.Apple)提出“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新辩题后,西方国家关于课程抉择不再限于课程自身属性的价值客体,而是转向了课程“对谁有价值”的主体性反思,并被赋予了“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两个基本价值维度。1968年,美国社会学家杰克逊则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经过讨论,经济系教师认识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国家之间联系日益深入,信息获取便捷度迅速提升。知识生产去中心化、知识内容碎片化、知识传送泛在化,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但知识选择、价值判断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处于人生最活跃阶段,吸收能力强但判断能力弱,亟待正确引导,强化辨识能力。因此,在知识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时代,教师传授知识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不再不可替代,但教师的价值引导功能却日益无可替代,甚至需要强化。基于这一认识,经济系主任孙强教授带领全体微观经济学课程任课教师,申报了北方工业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以期通过课程思政引领一流课程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2.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展交流学习
《纲要》指出:专业教育课程思政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学院的支持下,经济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推动全系教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如以2020北京服贸会采用“线上+线下”新方式为契机,经济系邀请北京市商务局信息中心主任、一级调研员、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领导小组办公室-线上服贸会组组长周涛为经济系全体教师及本硕学生做了题为“数字技术赋能会展行业——服贸会案例解析”的专题学术讲座。此外,经济系与产业界建立了完善的交流合作机制,如与中国(北京)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空港电子货运平台承建单位慧贸天下就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及跨境金融服务等领域签订了战略作合协议,以充分发挥经济系科研能力与慧贸天下在实践领域的优势,为北京国际交流中心建设与“数字空港口岸”等新模式服务。
经济系邀请专家举行“数字技术赋能会展行业——服贸会案例解析”讲座
经济系与部分企业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
3.理论与实践并重务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在深入研讨与充分交流基础上,经济系全体教师对学院开展的《经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说课比赛》《经济管理学院关于组织编写课程思政案例集的通知》等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在学院组织的课程思政说课大赛中,经济系共派出三名教师代表参赛,其中郝凯老师获学院课程思政说课大赛一等奖,王昕宇和王学成两位老师也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2021年,学院组织了课程思政案例集工作。经济系教师共有20名教师积极报名,以自己承担的课程为基础,深入研究撰写课程思政案例,共提交课程思政教案20份,占学院课程思政案例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为经济系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深入开展课程思政,提升课程思政效果,树立了“三全育人”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奠定了基础。
郝凯老师参加学院课程思政说课大赛
经济系教师提交的课程思政案例
二、总结与启示
推进经济学类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的现象,就必须在认识、目标及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思考,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工作方法,以提升专业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是为抓手,才能将课程思政深入意识、转化行动、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因此,经济学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以教师行为为范,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这是解决当前课程思政实践困境,实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他律转向自律的关键。同时,专业课教师在专业领域以国家需求为引领,带领学生深入推进理论研究,不仅满足了科学性要求即揭示课程知识所隐藏的原理和思维,而且又具有叙事性即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经验参与和情景依赖,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反思、觉悟与觉醒等意义构建的过程,获得课程知识内蕴的精神和文化意义。这与教育部当前正在实施的金牌课程建设,即一流课程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文/李昌奎;访谈对象/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主任孙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