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文化

陕西:文化魅力穿越时空 文化底蕴润泽心灵

日期:2021-01-11  来源:光明网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前不久,在陕西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广场上,一场由“沉浸式体验+遗址+演艺+科技”四位一体组成的视听盛宴,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进入博物馆,墙面上一幅雄伟的唐长安城图映入眼帘,伴随着铿锵的话外音,盛唐博大的胸襟、宏伟的格局、开放的气度宛若一张张历史胶片尽显眼前。

  “真是个奇妙的夜晚。”游客方先生感慨,“古今交融,如梦如幻,西安真是一座历史底蕴深厚、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城市。”

  西安城墙博物馆组织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只是近年来西安市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众多活动中的一个案例。近年来,西安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创新文物工作思路,在加强城市考古、大遗址保护、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博物馆之城建设、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进城市建设、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

  站在新起点,奋进新征程。西安正在成为令“国人震撼,世界称奇”的国际化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推动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有序协调 大遗址保护叫响全国

  西安拥有3100年的城市发展史,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余年,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四大历史古都”。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耀眼的历史遗存,使西安赢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如何呵护和利用好这些海量、独一无二的文物和文化资源?

  图为西安大雁塔远景。资料图片

  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浩表示,文物保护既是底线,也是红线。只有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利用文物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西安市文物保护基础工作不断得到加强。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局单列,同时增设了革命文物保护处,出台了《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土地供应前考古勘探和费用承担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形成人大立法、政府执行、社会监督的文保工作新格局。同时,全市文物保护工作还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文物古迹和古遗址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如对秦始皇陵、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文物保护单位编制了专项保护规划。

  “保护历史文化,就是延续城市根脉”“规划一张蓝图、保护一把尺子”“古今相映、彰显特色”,正是遵循这些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西安在推动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有序协调交相辉映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路径。

  近年来,西安市重点实施了栎阳城、杨官寨、汉长安城、江村大墓等大批考古发掘保护项目。2014年,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成功,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从1处增加为2处6个点,位居全国前列。高陵杨官寨遗址、秦汉栎阳城遗址获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长安区北里王汉代积沙墓、西安南郊焦村墓地入选2019“考古中国”重要成果。同时,西安还组织开展了白鹿原江村大墓、大唐东市遗址、隋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西安地铁五号线二期和六号线项目、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等大型建设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

  遵循尊重历史、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西安市采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共同纳入了保护范围,确保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令人称道的是,在大遗址保护过程中,西安市特别注重协调保护文物和改善民生之间的关系。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举行学童“开笔破蒙”活动。新华社发

  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建设、环境改善相结合,西安形成了立体多维的保护遗址、传承文化、发展旅游、惠及民生的保护和发展模式。

  “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搬出这片遗址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拆迁确实是一件利民的好事。”这是西安市未央区未央宫街道办大刘寨村74岁的老人冷志俊早些年发出的感慨。其时,随着征地拆迁工作接近尾声,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9个村1.5万名群众率先搬出了大遗址保护区,顺利融入了西安的城市生活。

  “西安在大遗址保护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不仅使其成为体制机制完善、管理科学高效、人民安居乐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新区,更使其成为彰显华夏文明和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说。

  精心呵护文化遗产、有效整合文化资源 “博物馆之城”呼之欲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宛若一座印证华夏文明薪火相传的天然博物馆,从钟鼎等国之重器、精美绝伦的皇家器物,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用品;从气势恢宏的周沣镐两京、秦阿房宫,到汉长安城、唐大明宫……这里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数量多、等级高、保存完整、气势宏大,而且具备唯一性。”王浩表示,“必须用好西安丰富的文物资源,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打造融合文物保护、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西安的文化遗产具有公认的系统性、典型性和代表性。“西安具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先天优势,我们完全有条件、有实力、有能力打造好这座‘博物馆之城’。”这成为西安干部群众的共识。

  西安博物院。资料图片

  西安不断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体系,以“文物+旅游”为导向,挖掘周秦汉唐丰厚文化遗产,形成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文旅融合产品体系,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根据《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年)》,西安市深入挖掘并有效整合全市博物馆、遗址公园、红色文化、文化遗产等资源,通过文化遗产资源博物馆形态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智慧博物馆建设、文博创意产业发展等,将博物馆纳入城市发展体系,不仅丰富和完善了博物馆门类和体系,发挥了博物馆的公众教育职能,还有效提升了博物馆的品质与社会服务水平。

  据了解,目前西安已建成各类博物馆157座,其中,国有博物馆37座、行业博物馆51座、非国有博物馆69座,基本建立起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行业博物馆为骨干、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门类新颖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富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

  在这方面,西安曲江新区经过多年的大胆探索,通过体制创新、政策扶持、科学管理等一系列举措,将博物馆建设与城市发展完美结合,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内容丰富、富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馆群落,有效发挥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记者注意到,近日出台的《西安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西安市将新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博物馆、“西安记忆”(西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地域文化特色突出、陈列主题鲜明的专题博物馆。

  风正一帆悬。而今,千年古都西安正在成为“有建筑的地方就有博物馆,有景点的地方就有博物馆”的国际化文化旅游城市。无论是居于此,还是游于此,人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浓厚的文化魅力和深沉的文化润泽。(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责任编辑:付庚辰)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
标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