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科技

老科学家寄语:青年科研人员要做探险家而非游客

日期:2021-06-05  来源:科技日报

         6月3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青年科学家座谈会在沪召开,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的一项新设活动,主题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的青年责任”。12位来自量子信息、医学、农业、区块链、海洋能源等领域的青年科学家,分享了各自科研中的最新进展,道出了发展中的困惑并展现了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青年担当。

        与青年科学家面对面座谈的,有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还有六位老一辈科学家、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浦江创新论坛主席徐冠华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

        展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青年担当

        “目前我们的量子通信可以称得上世界第一,量子计算在这些年直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也发展迅速。”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马雄峰在率先发言中说,有了国家的引导和支持,青年科学家应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把创新做到极致,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马雄峰进而抛出例子,阐述了对前沿尖端科技保持战略定力和持之以恒投入的重要性。和我国形成对比的是一些国家的发展失误,如日本曾拥有世界顶级的超导量子计算实验组,然而2010年左右将实验组解散,5年之后再次组建团队,经过一番折腾,流失了很多青年科学家,积累的优势也不复存在。

        腾讯智慧交通总经理、未来网络实验室主任张云飞认为,要讲好中国的5G故事,“建议6G设计之初充分重视应用的驱动作用,发挥应用在技术路线选择、架构设计等方面的核心关键作用,在6G专项指南的编制阶段,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凝练上,希望互联网企业能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更大的作用”。

        青年人要勇做探险家

        一边是青年人亮出科研成绩、诉说烦心事,另一边是老一辈科学家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盼。那么,青年人要成为战略科学家究竟要分几步走?

        “(我认为)科学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探险家,敢走人家没有走过的路,披荆斩棘找到新天地。”在蒲慕明看来,第二类是导游,也即战略科学家,年轻时可能就是探险家,找到新天地后可以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第三类则是游客,在导游的领导下到一个地方探索,但是很有局限性,不敢自己走得太远。

        “我们需要战略科学家,也就是领军科学家,带着相关领域往前走。”蒲慕明直言,要成为战略科学家首先要做探险家,要鼓励年轻人立志做探险家,将来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现在说的从0到1的突破,就是探险家要做的工作,真正能开创新的研究范式、技术范式,而不是说在Nature上发了一篇文章。

        对此,林忠钦表示赞同。“个人觉得青年人可能不要急着做战略科学家,而是要做冒险科学家。”他说,年轻科学家在科研工作中要树立比较高的科学目标,这点特别重要。过去几十年我们都在追求要发展得快,现在更多强调的是自主可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上真正强起来。

        许宁生说,年轻科学家代表的全球视野、科技积淀以及家国情怀让人感到欣慰,年轻人的发展要和国家的命脉紧密结合。

        年轻人要有学术敏感

        “30多岁是最好的时光,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干每一件事,而且干到底。这是非常重要的理念。”陈杰深有感触地提出了建议,年轻科研人员要有足够的学术敏感性,能够掌握最新的科学和技术的前沿动态。同时,要有定力、学会取舍,认定目标心无旁鹜地干下去,某种意义上放弃比争取更需要强大的定力才有可能做到。此外,年轻人要有亲和力,要善于构建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不同年龄层次共同组成的科学合理的团队。

        “今天参加这个会很高兴,看到青年一代的朝气。”徐冠华说,政府应当做的就是把青年调动起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奉献力量。在面向应用、面向国家目标时,要鼓励青年自由探索。

        谈到自立自强,徐匡迪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现在看标准、做项目,往往是看美国、欧洲怎么做,美国、德国、英国的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

        “中国科学技术要自立自强,要把我们的科学论文和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有自信心,更要增强民族自信力。”徐匡迪顿了顿后话锋一转,计算机的速度、精度仅仅取决于带宽吗?它是整个系统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科学家要有战略眼光。

        蒲慕明还特别提到了基础研究,国家非常重视基础研究,“中国说的自由探索、基础科学是应用导向的,是有目标的。”他说,要通过应用驱动倒逼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做出来后相应也会推动应用。

        王志刚在总结讲话中分别对发言进行了简单点评。他指出,对青年人而言,怎样把个人在专业方面的追求和家国情怀、个人情操、个人价值观等方面很好地结合,这非常必要。

        “搞科研有希望、建议甚至苦恼,这都很正常,科技体制改革也在持续推进。”王志刚说,下一步还将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改革就是奔着问题去的,科技部将继续简化或取消各项手续,落实让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

(责任编辑:王福健)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