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一期青蒿素研究中心项目结构封顶。 北京建工供图
中新网北京6月18日电 (记者 杜燕)位于北京南部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一期青蒿素研究中心项目18日结构封顶,预计2022年8月竣工。
这是中国首个专业青蒿素研究中心,建成后将聚焦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质量保障与提升、中药新药研发与产业化、中医药循证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科学研究。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因在青蒿素发现及应用治疗疟疾方面的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在中国大陆开展科学研究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
2019年8月29日,由北京建工承建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一期工程青蒿素研究中心举行奠基仪式,项目开工建设。据介绍,该项目总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由中部地上13层的主楼和位于东西两侧、地上7层的大空间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及动物实验室共3栋单体科研楼构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一期青蒿素研究中心项目结构封顶。 北京建工供图
记者从项目建设方了解到,3栋建筑物东西低,中间高,建筑的整体形态外直内曲,寓意“医者方圆,外方内圆,外刚内柔”的中医行医之道。东西建筑环绕中部主体形成托举之势,寓意青蒿素汲取中国中医精髓,冉冉升起。
项目主楼高层呈外向悬挑结构,造型下小上大,引喻青蒿素的来源——黄花蒿的生长与绽放。建筑的外立面和幕墙将打造覆盖面广的垂直线条造型,取意中医行医之法——针灸的形态。主楼中央则取用青蒿素分子结构的形状,建造有八边形的中空庭院,使整个建筑的空间布局和采光更加通透。
谈到施工的难点,项目技术负责人冯长林表示,位于项目九层位置的空中花园结构高度达8米,四面均是悬挑结构,悬挑长度达5.65米,这是施工期间难度最大的地方,项目团队采取多项措施顺利攻克了这一难题。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高空46.7米作业的难题。”他称,面对挑战,项目团队在传统的“满堂红”脚手架施工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改动,在脚手架体系的立杆底部设置了一套可调底座系统,通过脚手架底座的可调节,使架体体积6万立方米的盘扣式落地满堂脚手架能够根据底部基础情况调节标高。这一部分的基础底部不同标高多达5种,均通过可调节底座实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科技园一期青蒿素研究中心项目效果图。 北京建工供图
犹如黄花蒿近球形的头状花序,如何支撑起空中花园之上高达17.6米的4层办公用房和一般实验室?项目负责人胡伟表示,花托般的24个斜柱起到了关键作用。斜柱与楼体夹角呈67度向外延伸,且每个“花托”部位重达近20吨,项目团队精工善建,通过多方论证和技术攻关,对斜柱与垂直柱交接处、垂直柱、斜柱、梁板分四次进行浇筑,使位移误差控制在了毫米级别,高质量完成了300余立方米混凝土浇筑任务,建筑的力与美在此完美契合。
胡伟指出,悬挑部位的异型结构要求9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必须一次完成,不可留置施工缝,为此项目团队专人入驻混凝土搅拌站,负责混凝土的生产、供应、运输的监督和协调,并在现场使用塔吊配合汽车泵进行浇筑,确保同条件试块的试验结果达到100%之后才能拆除结构模板。通过严密的施工过程管理,北京建工项目团队打造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密实,节点清晰,内坚外美,为这株“全国最大的黄花蒿”赋予强劲的“筋骨”。
他表示,接下来该项目将进入二次结构和机电安装施工,并陆续插入室内外装修施工,预计项目2022年8月竣工。
中国中医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青蒿素研究中心工程建成后,将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促进人类健康为着力点,聚焦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重点在中药资源保护和发展、中药质量保障与提升、中药新药研发与产业化、中医药循证等方面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的科学研究,为“健康中国”建设、中医药科技进步与人类健康保障做出贡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