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万亩稻浪,碧波荡漾。
在秦家镇盛昌种业试验田里,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连文正在为周边的农民群众讲解田间管理的知识,农技培训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农民鼓掌欢迎。像这样的田间课堂,北林区农技推广中心已经整整开展了10个年头。
一道道田埂,就像一个个田字格,记录下这片广袤黑土地上的科技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以及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
农业新科技锻造时代新农民
“这个白色的罩子,就是我们推广的性诱剂诱捕器,可以防治多种害虫,关键是对植物和土壤无毒害、无污染,效果非常好。”李连文一边走一边介绍,“今年又是一个好年头,如果田间管理跟得上,秋后丰收就是定局。”
“农业技术推广,要做到农民身边,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李连文说。
但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
“我种了一辈子地了,还用你们教我怎么种?”新华乡的种田大户王志军曾表示不服。
2015年的春天,王志军第一次扩大种植规模,李连文就来到他的育秧大棚前。“你这个育秧大棚太小了,种的过密,稻苗容易得病。”李连文嘱咐王志军要注意秧苗管理,“一定要注意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及时做好通风炼苗。”王志军听了,脑袋摇得跟拨浪鼓似的,“我年年都这么种,也没出过啥事儿,不用你们瞎指挥。”
眼看工作做不通,李连文留下电话号码,忧心忡忡地离开了。一周之后,他就接到了王志军打来的电话。
“苗儿真的蔫了,咋整?”王志军在电话里的声音十分焦急,“每年都这么种,也没出过这种事啊!”
李连文立即赶到王志军家的育秧大棚,查看苗情、排查问题,经过科学的指导,总算解决了问题。按照他指导的种田方式,王志军家的水稻在当年获得了更高的产量。
这下王志军彻底服了,“没想到种个地,里面还有这么多门道。”现在他不仅成了北林区农机推广中心的铁杆粉丝,更成了远近闻名的科技种田能手,每年的各类农技培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啊,得活到老、学到老啊,种地必须得学技术,没有技术,就是抓瞎。”王志军现在这样说。
王志军只是北林区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许多农民中的一个,现在的北林区,围绕“职业农民”开展的科技培训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从“农业三减”到新技术应用,从新型农机再到航化作业,农民群众对科技的认可与使用,让北林区成为农业科技化的“样板田”。
从炕头催芽到航化植保
“过去开闸三四天,现在放水一袋烟。”北林区秦家镇的农民这样形容放水泡田速度。
河夹芯子国家级现代农业水田示范区的建设,为当地群众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收益。走进秦家镇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水流潺潺,硬质化的农业生产道路和渠系,成为增产增效的坚实保障。
“过去泡田时节,要等好几天才能来水,家家站在田埂上盼望,有的农民急得满嘴起大泡。”农民孙卫国告诉记者,“现在好了,在地头一开闸,小半天功夫就放满了水。”这里的农民介绍,种田真的是方便了,不仅用大棚集中育秧,还用无人机进行植保,秋天有联合收割机,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
在秦家镇的集中浸种催芽车间里,上百个浸种箱排成排,可保障周边几十个村屯、一万多亩田地的浸种催芽。自从有了催芽车间,北林区的农民已彻底告别了炕头催芽的历史。
“以前催芽都是在自己家炕头,冷热不均,芽出得不齐。而现在集中催出来的芽壮实,栽到地里,强壮得很。”孙卫国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他还不断地“吃螃蟹”,第一个使用航化作业进行无人机植保。
“无人机是个好东西,做植保又快又好。”说到无人机,孙卫国竖起了大拇指。
为了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迈进,北林区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14.25亿元建设28个高标准农田项目,高标准农田达到155万亩,每个村都建了专业无人机植保站,农民可得到上门式、管家式植保服务,北林区的农业生产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
黑土地育出绿色新品种
在寒地黑土核心区,有一个水稻品种声名远播,它叫“绥粳18”。作为黑龙江省农科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品种,集高产、优质、多抗、香粳型等特征于一身,2014年通过审定,当年就推广了153万亩,现已成为黑龙江省水稻第一大品种。它还是单品种转化率最大的香粳稻品种,也是国内推广速度最快的水稻新品种。
2019年10月18日,中国粮食协会正式授予绥化市北林区“中国寒地香米之乡”的荣誉称号,让北林区和“绥粳18”成为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名词。
北林区的寒地香米是历经20多年研究培育、经国家审定的高纬度水稻新品种,是黑龙江省首个香稻品种,其独特的自然清香和鲜糯口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它也成了北林大米的代名词。作为寒地香米的发源地,北林区打开了向全国高端大米进发的大门。
在兴和朝鲜族乡稻米香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展厅里,大幅监控显示屏,不间断地展示着水稻生长的全过程。作为北林区整乡推进的农业示范区,该企业结合市场需求独辟蹊径,打响了“认购农业”的金字招牌。
只需要下单订购指定地块,秋天就将收到自己家地块里生产的大米;只要下载APP,就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家地里庄稼的长势……全程绿色生产的种植模式,让稻米香的“地块认购”在北方掀起了一股热潮。
在北林区绿色食品展厅里,大米包装袋上都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只要扫描这个二维码,这袋大米产自哪个地块,是谁种植的,都一目了然。”北林区绿色食品协会副会长姜旭说,“这对消费者是一个保障,确保买到正宗的北林大米。”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能让北林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得好,北林的农民带上身份证和户口本,走出田间地头,到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宣传、销售自己的农产品。北林区首创了东北“五谷杂粮下江南”活动,让自己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全国推广。
“见世面了,长见识了,听到大家对北林大米的认可,也更有信心了。”双河镇西南村农民任来峰一边在网上做着销售直播,一边笑着说,“我借助淘宝村播这个平台,开始搞直播带货,平时也拍一些农业生产的视频传上去,大家都很欢迎。”
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农民对农业的认知,传统的种植业,在互联网的大潮里扬帆起航。
农村新文化让农民更文明
“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离不开农民这个根本。”滨北正大农业集团董事长任秀波这样说,“要让农民成为一个有尊严的职业,让农村生活成为梦想里的田园生活,就要让农村有文化气息。”
夜幕降临,在北林区双河镇西南村正大稻田公园里,村里小剧团的成员们已经开始为今年的农民丰收节策划节目了,自编自演的说唱歌曲《逛西南》受到热捧。
西南村,坐落在北林区双河镇幸福水库旁,农业开发建设的幸福干渠在村旁迤逦而行,稻田公园就在村子的南侧。滨北正大农业集团打造建设的稻田公园,也是北林区在建设田园综合体、实践农业三产融合过程中的一次探索和尝试。稻田公园整合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三大板块,链接了水稻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推动了稻田文化的宣传推广,为践行乡村振兴趟出了一条新路。自从稻田公园落户西南村,村屯环境便有了极大改善,对文化娱乐的追求也更有品位。
现在村子像个大花园,村里的闲散劳动力几乎都在稻田公园打工,有了额外的工资收入,农民的日子过得一家赛一家。
初夏时节,稻田公园里游人如织,蓝天白云下,如锦缎般的稻田在大地上蔓延开来,伴着稻花的清香,绘出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