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文化

中国美术馆展出400余件作品,时代画卷描绘百年伟大征程

日期:2021-07-06  来源:北京晚报

  从南湖《启航》,到《新中国诞生》,再到齐心《助梦》……由中宣部、文旅部主办的“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正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分为序篇和开辟新天地、建设新中国、迈步新时期、奋进新时代四个篇章,汇聚了中国美术馆及相关美术机构收藏的经典美术作品和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党史题材及现实题材作品,以420余件作品全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再现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的这一历史瞬间。

  观展·亮点

  《启航》

  用画笔定格“红船精神”

  中国美术馆一层圆厅中央,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最为醒目,作品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的这一历史瞬间,用画笔定格“红船精神”。

  这幅作品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何红舟和黄发祥联合创作。何红舟介绍:“开始画了很多稿子,都叫《启程》,还不叫《启航》,换了很多角度画代表们从红船上面下来行走的场景,但是感觉并没有真正抓住要表达的主题。”后来,他从历史回望的意义上去挖掘主题,开始转变思路画“上船”。

  为了让作品尽可能还原真实,何红舟查阅了众多史料,还到南湖革命纪念馆进行调研。“到底是谁先上船,或者穿什么衣服,由于没有太多历史细节以及真实影像资料保留下来,就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料进行合理的推敲和构思。”

  创作中,两位画家把视角放低,让画面产生一种仰视的效果,毛泽东、董必武等主要人物或昂首回望,或大步登船,体现出一种坚定和力量。

  考虑到浙江地区夏天常有强对流天气出现,何红舟在画里也把乌云压顶的场景表现了出来,暗示出历史环境的艰险。

  经过两位画家前后三年的努力,这幅作品终于完成,并入选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新中国诞生》中国美术馆供图

  《新中国诞生》

  以工笔画再现重大历史瞬间

  天安门城楼上大红灯笼高悬,63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庄严站立,手拿讲稿的毛主席正宣告着新中国的诞生。展厅中,这幅长8米、高2米的巨幅工笔画《新中国诞生》,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

  2005年底,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原本选择“唐山大地震”题材的唐勇力,却接到了评审委员会的新任务——以工笔画创作“新中国诞生”这一重大题材。众所周知,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已成经典,再次挑战同一题材对画家来说难度极大。再三犹豫后,唐勇力顶着压力接受了任务。

  研究了众多史料后,唐勇力发现,当时中央人民政府共有63位委员,而开国大典举行时,并不是所有委员都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一部分委员还在其他地方工作或战斗。他决定跳出相机镜头拍摄的瞬间场景,将63人全部画上。

  在草图生成过程中,最难的是人物形象的搜集。63位委员中,有一些人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不在政坛上,还有的已经去世,很多形象查不到。为此,他遍寻新华社档案室、各级图书馆,共搜集了几千张人物照片,光购买的摄影画册摞起来就有一人多高。为了精准地画好每一个人物,他还为63位委员单独创作了素描。为保证人物位置的准确,他特意拜访了电影《开国大典》的导演李前宽,和一直追随毛泽东的老摄影家徐肖冰、侯波,多方征求意见。

  从开始接受任务到最后全面调整,唐勇力用了近三年的时间,以“啃骨头”的精神最终完成了这幅巨作。他说:“这幅画采用的是中国画的艺术形式,整个创作过程,让我对国家的尊严、民族的精神和崇高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观展·解码

  军旅画家赴井冈山走访

  再绘《朱毛会师》

  来自国防大学的画家李明峰为建党百年专门创作了油画《朱毛会师》。展览现场,一身戎装的他和学生们谈起了创作心得。

  “领到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任务后,短暂的兴奋很快就被压力所替代,因为同一题材已经有了多幅名家的经典之作,如中央美院王式廓、林岗以及军事博物馆何孔德的同名之作等。要想创新,难度极大。”

  为尽量接近史实,李明峰仔细研究了有关朱毛会师的各种史料,并亲赴井冈山砻市实地调研走访,先后画了四幅小稿。经过党史和艺术专家反复审核,终于在今年年初绘制正稿。“我仔细了解了朱毛两位伟人见面的一些细节,在作品中特地加上了朱毛会师的关键人物何长工,还有陈毅、王尔琢以及井冈山根据地的袁文才、王佐等。”这件作品历时一年半,四易其稿,直到展出前夕才基本完成。

  作为一名军人,同时也是一名有着38年党龄的党员,李明峰通过此次创作,既重温了党史,也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他告诉学生们:“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井冈山就此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汇合点、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中国胜利的出发点。”画面中,毛泽东和朱德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也寓意着他们将携手走向胜利。

  创作组三次深入大凉山

  《助梦》记录村民幸福微笑

  2017年7月,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接到参加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的任务,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选题进行创作。

  2018年5月至10月,创作组成员三次深入大凉山,重点考察了三河村和火普村。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院长张见透露,他们在采风中参观了当地的新型种植业,“新科技引入农村,给农民带来了很可观的收入,我们真实感受到了脱贫攻坚战给当地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创作组还参加了当地召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村”的会议,会上火普村村支书对草莓种植脱贫示范户进行了表彰。“在走访时,农户们很开心地和我们聊起了现在的生活。当他们把表彰的奖牌举在胸前时,总是笑得很灿烂。”体验生活时,画家们和村民同吃同住,大家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写生,常常画到深夜。

  经过无数次讨论,创作组确定以村支书和众村民在车站喜迎受表彰村民代表为最终画面。“为了强调脱贫攻坚战的经典性、纪念性,我们将人物造型放到真人大小,画幅定为2米8高,5米5宽,这已是工笔画的超大尺幅。主人公手捧表彰牌,身戴大红花,厚而有力的双手,黑黝质朴的面庞,面带微笑,是典型的彝族老农形象。旁边围绕的群众和村支书也是根据当地真实存在的人物和场景设定的。”

  在六位画家的齐心协力下,《助梦》历时两年时间顺利完成,记录下了洋溢在村民脸上那瞬间却又永恒的微笑。

  《袁隆平》

  用时近两年塑造《袁隆平》

  表现袁老与水稻的和谐共融

  申纪兰、钟南山、屠呦呦……此次展览中有不少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题材的作品,陈健的雕塑《袁隆平》就是其中一件。雕塑表现了袁隆平蹲在稻田中,正在专注地观察手中稻穗的生长状况,水稻好似孩子们一般围拢在他身旁。

  2019年,陈健参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接到了为袁隆平塑像的任务,这让他倍感荣幸。“最初的设计中,水稻的体量较大,人物置于稻田的黄金分割点。专家们对此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陈健数易其稿,最终决定减少水稻体量,突出人物,集中表现袁老与水稻的和谐共融。

  袁隆平的形象塑造是最大难点。由于当时袁老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适合再接受采访,陈健只能通过观看大量视频和图片来增强感受。“通过研究我感知到,袁老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越的杂交水稻专家,更是一位和蔼慈祥的可爱老者。所以我着重刻画袁老平易近人的气质,同时又不失专注严谨的学者风范。服饰设计则突出他朴实无华、勤俭节约的作风,老款半袖衫、长筒胶鞋,这是老人在田间搞科研时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深入稻田,他的双手筋骨分明,粗糙有力。”

  “从设计定稿到制作完成,用了近两年时间。”作品完成后不久,传来了袁隆平逝世的消息,这令陈健悲痛不已,他说:“唯有用这件作品来寄托我对袁老的崇敬与哀思。”

  观展·提示

  ●展期:

  即日起至7月25日

  周一闭馆

  ●地点:

  中国美术馆全部展厅(含户外雕塑园)

  ●票价:

  免费,需通过中国美术馆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预约

  记者 李俐 阎彤 制图 冯晨清


(责任编辑:吕昊阳)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