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最北部的榆林市,被称为"塞上明珠",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37%,年平均总产量15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55%。玉米产量占据榆林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
近日,2021“走出杨凌看示范”全媒体采访团走进榆林,了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助力榆林玉米产业增收增效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试验田里指针式喷灌机正在工作。
2014年,榆林市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榆林玉米试验示范站,围绕陕西玉米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以提升科技竞争力为目标,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优势,与榆林市农科院和有关县区农技部门联合,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推广模式,进行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为陕西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试验站成立7年来,薛吉全及其科研团队成功培育出陕单8806、陕单609、陕单619等玉米新品种19个,其中3个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具有高产、优质、抗倒伏、抗病、广适等优点。其中,陕单609连续3年在同一地块实现亩产超过并稳定在1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实现陕西玉米育种新突破。榆林市玉米种植面积也从2007年的190万亩增长到现在的410万亩,单产水平提高了100-150公斤。
薛吉全(中)正在试验田里查看玉米长势。
“玉米育种难在选系、重在测配、关键在种质。抓住了玉米种质,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抓住了玉米育种的‘纲’。我们在学校内部建立了一支育种、栽培、植保和农机紧密联合科研推广团队;与8个地市农科院(所)和10个优势企业,建立了陕A群、陕B群种质多点联合改良体系。”薛吉全说。
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种植大户高海宽就是薛吉全科研成果的受益者。“2008年,薛教授来到我们村推广种植耐密品种,当时我们村一亩地玉米种植的密度在4000株左右,薛教授的品种密度要达到5500株,很多人不相信,觉得增加了密度,产量就会降低,收益自然就差了。薛教授耐心给大家讲解新技术,亲自示范培训,慢慢地打消了大家的疑虑。” 高海宽说。
2008年,高海宽拿出20多亩地按照薛吉全提供的技术进行新品种玉米种植,没想到,当年亩产达到就达到了1000公斤,每亩地增产300公斤、增收300多元。现在,高海宽的玉米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了630亩, 种植密度从开始的亩均4000株增加到了6000株,产量从700公斤提高到了1000多公斤,每年纯收入达到4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大户。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以大学为依托的西农推广模式,以增强玉米密度、整齐度和成熟度为重点,进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动陕西省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到高产高效栽培再到全机械化生产的转型升级,提升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区域优势和生产水平。”薛吉全说。(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