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李楠桦)“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地保护,野生生物生境得到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据崔书红介绍,近年来已开展了一系列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大活动和举措,成效显著。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是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明显提速。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逐步纳入国家各类规划和计划。
二是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稳步建立。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覆盖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覆盖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
三是就地和迁地保护网络不断完善。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地已达1.18万个,总面积超过1.7亿公顷,占国土陆域面积18%。与此同时,建立了各类植物园,野生动物繁育基地,使得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成功。
四是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取得重大进展。稳步推进和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与修复等一大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退化土地数量持续减少。长江流域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已经全面实现了禁捕。从今年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将实行为期十年的禁捕。这些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恢复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是监管和执法力度不断加强。通过开展部门、区域和国际联合执法,严厉打击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2019年,全国涉及野生动物违法案件将近1万起,通过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案件的总数持续下降。
“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有关部委,持续开展了‘绿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强化监督检查专项行动。2017-2019年,累计发现了34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存在的违法开矿、违法建厂,在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违法建设旅游设施和小水电站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问题5503个,目前已经完成了整改5038个,整改完成率达到了92%。”崔书红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