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扎西参与植树造林的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7月7日摄)。新华社发(周盛盛 摄)
新华社西宁7月14日电(记者周盛盛、央秀达珍)盛夏时节,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绿色盎然。56岁的索尔加村老村支书扎西挽着裤边走在乡间道路上,两旁的杨树昂首挺立,村头山坡上的青松织成绿毯,他停下脚步,看着远处的黄沙已被逼到几近消失,欣慰地笑了。
谁能想到,如今有这番景色的沙珠玉乡,曾是个深受风沙困扰的不毛之地。沙丘纵横,狂风肆虐,流沙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存。1956年,沙珠玉乡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高达90.28%。
“大风一起不见家,朝为庄园夕为沙”,老一辈村民曾这样感叹,这也是扎西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一个月有一半以上都是天黄地黄,有时沙子甚至堵在家门口,人都出不去!”
不斩除沙根,生活就没有奔头。扎西的父亲旦智杰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带领家人主动植树育苗。买不起树苗,旦智杰就带领大家将砍伐下来的杨树枝作为树苗种在荒田。扎西常听父亲念叨:“以后一定要多种树、种好树,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要想富,先种树!”这是父亲旦智杰总结出来的经验,更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训。受父亲影响,扎西也积极参加植树绿化工作。2006年当选为索尔加村村党支部书记后,防沙治沙更是成了扎西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带领全村人民栽绿树、战黄沙。
“当时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短缺。”为了解决资金问题,2010年扎西以个人名义贷款15万元用以植树造林。很难说清家乡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看到门前的沙际线越来越远,路边的花儿日渐盛放,田里的庄稼长得越来越密、越来越多,我知道原来那个‘驱不走沙魔、拔不尽穷根’的家乡真的变了样。”扎西说。
在扎西和村民们努力下,村里的绿化做得越来越好,乡亲们的收入也有了提高,粮食亩产量由原来的不足100公斤攀升至300公斤。
2018年卸任村支部书记后,扎西依旧心系绿化。他意识到,如果能将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组织起来植树,不仅能有效地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还能提高村民们的收入。
2020年4月,中国太保三江源生态公益林项目在沙珠玉乡落地,扎西主动跑到海南州林草局,为村里申请到参与防护林种植的机会。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索尔加村和附近几个村共有40多人报名参加,其中包括13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
“每个参与公益防护林种植的村民每天可以拿到140元,这比很多人外出打工都赚得多。”他说,有8户村民因参加公益防护林项目而顺利摘帽脱贫。
在以扎西为代表的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2020年,沙珠玉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已经降至12.3%。
“治沙造林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工作,我要把爷爷和父亲种下的树守护好,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扎西的儿子旦增尼玛说。在扎西的鼓励和支持下,旦增尼玛在2020年成立了海南州树海园林有限公司,专门带领村民承包植树护林项目。
“‘树海’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希望有一天家乡能变成一片树的海洋。”扎西的眼神坚定又充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