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教育

当思政课变成“思政联盟” “大思政课”这样上更有效

日期:2021-07-20  来源:光明日报

       翻开中央美术学院学生“精微素描”课程的作品集,一只口罩格外引人注目。它的每个褶皱都那么清晰,每条纹理都被刻画得如此细致,连熔喷布过渡的色彩都十分逼真,由蓝到白,悄悄记录着它的主人使用的痕迹。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书记苏海江告诉记者,2020年抗疫背景下,一位学生用数月时间几易其稿,将她做护士的姑妈在抗疫一线使用的口罩做了精微刻画。

  在大学课堂,如何将价值引导的“盐”融入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的“水”,让课程更“有味道”?红色基因育人如何同专业育人有机结合,让青年学子更好地受到精神养料的滋养?为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前不久,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延安大学等九所起源于延安时期的高校共同成立“延河联盟”课程思政工作委员会。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委员会部分人员、联盟成员高校教务负责人。

  思政课成了高校的“热门课”

  记者: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育部去年6月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并先后发布了多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近年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成效如何?

  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曹志军:中国农大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使命担当,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创新改革。学校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党政齐抓共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联动全校各部门,凝聚三全育人共识;还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与教书育人工作的“双融合、双促进”,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围。

  2017年,学校率先设立“专业课发挥思政功能”教改专项,截至目前共立项支持218门本科生专业课程、70门研究生专业课程,总结和探索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2020年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并完成了全部2300余门本科课程的育人大纲编制工作,有效地将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三要素连接起来。当年打造全国首门高品质在线开放课程“大国三农”,以课程呈现我国三农领域的“四个自信”。课程上线以来,共64所高校引进,累计选课人数1.1万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累计点击量突破210万,成为学校一张兼具特色与影响力的教育名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李莉文:2019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试点工作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启动。如今,“三进”已覆盖人才培养全过程。在目前已进行招生的63个语种中,“三进”实现全面覆盖;在尚未招生的专业中,合计已有21个语种分别通过开设三外的形式,深入推进“三进”工作。以2020年度春季学期为例,“三进”工作覆盖的本科外语专业课程门数为511门,授课教师数为380人,参与学习的本科生为15123人次;研究生外语专业课程门数为354门,授课教师数达235人,参与学习的研究生为3625人次。另外,学校通过“三进”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方式,覆盖全校所有专业的本科生,参与学习的学生数为5727人次。2020年3月,共有84项本科项目和14项研究生课程教改项目获得立项,全面覆盖校内各教学单位和科研院所。

  为有效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本领,“三进”师资培训也在扎实推进,通过开展定期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强化教师育人意识。2020年12月30日,北外与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和大理大学共同举办课程思政交流会,专门成立了“同心圆虚拟教研室”,共绘育人同心圆。

当思政课变成“思政联盟” “大思政课”这样上更有效

  近日,衡阳师范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学党史的同时开展宣传帮扶工作。光明图片

当思政课变成“思政联盟” “大思政课”这样上更有效

  近日,湖南理工学院举行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旨在促使教师进一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光明图片

  用专业讲“思政”更入脑入心

  记者:《纲要》提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方面,各校有无值得借鉴的做法?

  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肖烜:工科优势高校如何做课程思政,北理工有些探索。我们坚持“用北理故事讲中国故事,用北理人物讲榜样力量,用北理精神讲使命担当”。学校基于兵器类、机械类、材料类等特色优势学科,传承“献身国防、为国铸剑”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重点打造了一批由“老中青三代人”讲授的课程思政示范课,逐步在所有学科专业推进落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学校“流体传动及控制基础”“沟通的力量”“工程伦理”“新能源车辆原理与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核心课“流体传动及控制基础”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从讲好北理工服务国防的“红色故事”、用好代代传承的“红色教具”、植入家国情怀的“红色基因”三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精品素质课“沟通的力量”本着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对工科人才培养必需的“沟通”素质要求,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课程思政为方法,以内容建设为抓手,提出了“育心明德、道术相济”的沟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在全国高校管理学科中率先建构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创新内容体系。

  中央音乐学院教务处处长汤琼:作为艺术院校,中央音乐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文艺方针,举全校之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学校发挥专业优势,打造“立德树人、美育启智”音乐党课和“网络音乐微党课”品牌。音乐党课以边讲边演的方式回顾中国革命历程,讴歌新时代,强化经典音乐的育人功能。“网络音乐微党课”深入挖掘音乐中的“红色基因”,结合新媒体技术,将党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打造了“经典铸魂”和“时代放歌”两套视频党课。

  声歌系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在日常教学和学术研究中对中国声乐作品高度重视,选取经典红色曲目,如《祖国我的最爱》《共和国之恋》《我爱你中国》《那就是我》《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爱这土地》等等,教学的过程中,在对学生的声台形表进行指导以外,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感知作品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向学生讲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故事,使学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怀,并将之诠释出来,使学生的思政水平和专业水平共同提高。民乐系积极探索将专业教育融入思想引领,采用讲演结合的方式,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的经典民乐作品,在课堂中结合作品背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如二胡曲《长城随想》讴歌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光辉灿烂的历史,畅想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歌颂祖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用中国乐器演绎并传授有温度的艺术作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经典。

  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冯金朝:作为一所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学构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六观”塑造为核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三全”育人新格局。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打造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核心的“1+4”特色思政课程体系和“书香民大”文化育人通识教育特色品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和“四个共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列思政课程,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通识教育提供示范和样板。

  此外,中央民大还构建了与思政课堂无缝衔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编创打造“民族韵律操”“我从延安来”“锦绣中华、魅丽民大——中国民族文化走出去”等主题实践和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思政教育既有人文情怀又有生动实践的新局面。

  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政课的理解

  记者:《纲要》提出,社会实践类课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课程思政建设应如何将“知”与“行”相统一,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向前:中国人民大学实施“读懂中国”青年教师社会调研计划;不断推动“田野课堂”建设,让师生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建设“千人百村”“街巷中国”特色国情调查实践平台,引导师生关注社会治理、关心基层社会、关怀民生保障。

  学校“社会学概论”和“国际金融”两门本科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社会学概论”注重打造教学方法、理念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撑与高质量课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探索“田野+课堂”教学模式;理论自觉导向与社会运行论为主线相结合的“四结合课程思政育人特色”。“国际金融”注重“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教师坚持建设本土优质教材,及时融入来自中国金融开放实践和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发展。课堂教学注重在知识传授中讲好“中国经验”,以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相结合。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多种形式课外指导,带领学生在专业领域“读懂中国”。

  延安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董庆来:延安大学以延安精神为抓手,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党史资源优势,将延安精神、党史故事、校史校情、时事新闻和优秀校友、行业先锋、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融入专业教学,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筑牢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社会担当与使命意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延安精神血脉。学校引导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来挖掘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利用延安红色资源开展课程实践,让学生深入红色革命旧址现场开展体验教学以资政育人项目形式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副书记苏海江:“下乡写生、艺术考察与社会实践课程”是我校传统特色实践课程,利用外出写生,艺术考察和社会实践课程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融入社会,在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精华,寻找创作源泉,树立文化自信,从而在创作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中国传统和当代文化的理解,创作出更多与时代和祖国有关的创作和设计作品。此外,我们还打造了“写生路上的思政课”和“笔墨与时代——学生作品作业展”“我的祖辈与我的祖国”主题教学等品牌金课,通过这些改革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之中,深入到历史情境和现实场域之中,激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家国情怀,拓展思想格局,强化使命担当意识。

 记者 周世祥

(责任编辑:王宇鹏)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