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食品

宁夏贺兰山东麓:小葡萄带来大产业

日期:2021-07-21  来源:光明日报

  【走进乡村看小康·农业高质高效】

  清晨,宁夏贺兰山下,昊苑村被葡萄“唤醒”。

  38岁的乔静开车前往葡萄酒庄——近期游客量大,她的接待讲解任务不轻;48岁的“西村海棠”民宿主人张莉忙着准备游客下单的特色菜;55岁的李润财喊上十几名石匠,赶着为一家新建的葡萄酒庄做石雕……

  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是一个由陕西、甘肃、安徽等8省17县自主移民构成的村落。置身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怀抱,村里种植了1.5万亩葡萄、建成17家酒庄,每户都有1至2人从事与葡萄产业相关的工作。

  “1992年刚来那会儿,除了些采砂石卖沙子的,啥都没有嘛,荒滩一片!”说起脚下的土地,67岁的昊苑村村民赵萍英感慨不已。昊苑村第一代移民在改良后的土地上,种下了玉米、麦子、西瓜、土豆等。由于缺乏灌溉用水和肥沃的土壤环境,村民们的辛苦都没有收获。

  然而,贺兰山东麓的贫瘠土地,却被国际葡萄酒专家认定为“种植酿酒葡萄的风水宝地”。闻“酒”而动的周边村庄纷纷改种葡萄,酿成的葡萄酒屡屡在国际大奖赛拔得头筹。

  跟风种植导致总量与质量的矛盾开始显现,传统以量取胜、追求规模效益的大工业化生产,造成葡萄酒口味和风格单一,越来越难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依托自有葡萄种植基地和专有原料品种、注重全链条品质把控、突出产品风味特色的小产区和酒庄酒渐成趋势。

  “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关键在“谁来种”“怎么种”。

  “一开始是公司+农户,但一家一户没办法实现标准化。从2010年开始,我们由村两委牵头,将农民的土地打包流转给酒庄,酒庄统一标准化、科学化种植管理,村民就去葡萄园和酒庄打工。”昊苑村党支部书记曹东旭说。

  宁夏的葡萄种植与酿造不断与世界接轨。在酒庄自有庄园,高标准种植、品种更新、技术改良等成为宁夏葡萄酒香飘世界的关键。

  标准更高了——深沟培肥、浅沟定植、水肥一体化、行间生草、合理负载、农业机械化等高标准栽培技术不断推广应用,葡萄园作为“第一车间”的质量把控更严格。

  品种更新了——先后从国外引进138个品种试种,27个品种品系的酿酒葡萄陆续栽植成功、表现良好,根据不同品种在不同小产区的适种性,强化了产区品种品系的区域化布局。

  技术更好了——与法国等开展葡萄酒领域合作办学,20多个国家的技术团队、60多名国际酿酒师不间断为宁夏葡萄酒产业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55万亩,综合产值280亿元,建成酒庄101家,110家投资葡萄酒的企业有自己的葡萄园。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品牌价值近300亿元。

  葡萄酒产业上接农业、中间依托加工、下连文旅健康,是典型的“第六产业”。近年来,产业的融合升级、高质高效,带来农民的深度参与、富裕富足。凌晨4点,贺兰山下的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广场,三五结伴的村民早早集结,等待劳务公司的中巴车拉他们去葡萄园干活。村民景香花乐此不疲:“搬到这儿之前,都没见过葡萄树长啥样。经过培训,现在展藤、抹芽、绑蔓都熟练了,干到中午就回家,工资一天100多元呢。”

  种葡萄种出了产业,也种出了风景。随着产业愈发兴旺,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百余家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酒庄逐渐成为紫色旅游的新地标。去年,来宁夏酒庄旅游的游客达100万人次,来宁夏的国外嘉宾中至少60%为葡萄酒而来。

  约两三好友,到贺兰山下,品酒、聊天、观星,望山生活,悠然栖居……村民们嗅到了民宿经济的商机,依托周边的葡萄酒庄、贺兰山岩画、镇北堡西部影城等旅游资源,村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

  201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昊苑村村民张莉,得知村里要整村打造“望山民宿村”,便辞职返乡,将自家闲置的老院子进行改造,开办民宿,旺季“一房难求”。如今村里的民宿已有10家,基于葡萄酒的乡村旅游每年为昊苑村创收超500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葡萄酒为主导,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形成一批绿色生产、智慧化管控、利益联结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做大领军企业,扩大就业供给,促进产区及周边群众增收,真正实现‘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政府常务副主席赵永清说。(记者 张文攀)


(责任编辑:周莹莹)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