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传媒

文化新观察|对话郑芬芬:把创作触角延伸到更多社会层面

日期:2021-07-21  来源:新华网

  暑期档一直是青春题材影片的热门档期。由郑芬芬编剧、执导的电影《二哥来了怎么办》正在上映。影片讲述经历家庭重组的两兄妹,在遭遇“天降”二哥后的生活日常,以递进的冲突情节展开对家庭关系的探讨。

  观众熟悉郑芬芬,不少是从《听说》开始的。事实上,当我们从纵向维度来看郑芬芬导演的主要作品,不论是十多年前的《听说》,还是近年来的《做工的人》,“青春”与“家庭”似乎都是其重点展现的两大主题。而类似于《二哥来了怎么办》中,从青春视角切入展现家庭面貌,在内在主题探讨之外又保留奇幻色彩和喜剧桥段,都让郑芬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郑芬芬表示,她试图在“青春”和“家庭”背景下,探讨多元化的主题。“我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把触角延伸到各个社会层面。”郑芬芬说。

  电影《二哥来了怎么办》剧照

  问:您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达怎样的主题?

  答:《二哥来了怎么办》重点探讨重组家庭中孩子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影片的故事更倾向于现实主义题材,感情叙事也比较多线。我们在影片中保留了青春期少年应该有的一些幻想,但“奇幻”的情节设计要少了很多。

  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提醒观众去关心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因为家人和朋友平常一直在身边,但你可能会忽略他们,你自己内心的渴望也可能会被家人和朋友忽略。所以我想通过电影告诉大家,当岁月静好时,其实身边会有家人和朋友替你负重前行。

  电影《二哥来了怎么办》剧照

  问:喜剧一直是您的电影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不管是家庭的温馨,还是生活的困顿,都会通过喜剧的方式进行故事呈现,为什么会对喜剧的表达方式如此青睐?

  答:有人说“最伟大的喜剧往往都是悲剧”。人生本来就是悲苦交织的,我还是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给观众带来光明和希望,用乐观的情绪感染带动大家,所以我喜欢用喜剧的方式讲述故事。

  不可否认的是,我用喜剧的壳去包装悲剧的核。不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是不可避免的,某种程度上,喜剧的力量可以激励大家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难关。

  问:家庭与青春一直是您影片中的两个关键词。为何会对青春和家庭的主题这样关注?

  答:我觉得这可能是大家的误会,很多时候青春和家庭的“外壳”下还有更多样的主题探讨,像《沉睡的青春》探讨负罪感和双重人格,《听说》讲的是爱情和励志。不少故事的主人公都经历从少年到中年的转变,并不是单纯的青春片。我也没有特别去讲家庭,只是因为故事的核心精神和家庭相关。为了更好地去呈现这些人物的特点,我就会选择从他们的家庭着手开展故事讲述。

  可能因为我的很多电影基调是阳光的,故事的角色处在青春期的年龄;又或者是因为我在呈现角色的时候,家庭对这个角色影响最深。但其实这些影片要讨论的议题并不单纯是青春和家庭。我的电影种类还是比较“复合型”,更值得关注的还是故事的核心精神。

  问:您的电影里似乎特别关注劳动阶层、社会上的小人物,为什么会对这些人物很关注?

  答:最吸引我、最打动我的人物,就会让我很关注。之所以偏向于讲小人物的故事,是因为他们和我们大多数人息息相关,他们的情感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

  在我的创作中,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电影这种媒介,对社会现象进行一种社会学观察,通过故事讲述,把家庭和社会的细节呈现在故事线当中,借此展现社会面貌的一个侧面。

  导演郑芬芬

  问:近些年华语电影青春片热度很高,当下青春题材电影还有哪些突破点?

  答:青春期的孩子们思考的问题很多,今天我们如果想做一部给青春期孩子看的电影,应该首先去观察这些孩子的关注点是什么,而不是用过去形成的习惯去反推他们可能喜欢什么。电影人应该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创作的过程中去主动进行调研,挖掘更多题材。

  问: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有哪些?

  答:电影方面我在准备一部灾难爱情片的题材,讲述方式上我也会继续延续现实主义题材的风格。我还是希望在未来的创作中,把触角延伸到各个社会层面。

  统筹:吴晶、林晖

  记者:王鹏

  编辑:贾真

  图片由片方提供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周莹莹)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