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传媒

《大决战》“以人带史”讲述逆袭故事

日期:2021-07-29  来源:北京晚报

  电视剧《大决战》日前在央视一套收官。127万人与430万人的兵力对比,小米加步枪对坦克飞机大炮的装备代差,从军事力量看,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逆转。历史本身已然充满曲折和戏剧性,电视剧《大决战》从丰富、立体、多维度的视角出发,精确还原了这场波澜壮阔的逆袭故事,在乾坤扭转的戏剧空间里做足了文章。

  《大决战》一开始,无论军事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共产党军队并无优势可言,甚至处于被动之中。解放军最初进入东北地区时,民众并非竭诚欢迎,因为没有建立过根据地,这里缺乏群众基础,兵民关系称不上融洽。因为战斗陷入僵局,解放军补充的“新兵”士气并不高涨,尤其是从国民党部队改编过来的战士,有畏战不前的现象。用这样的笔触拉开一场决定国家民族命运大决战的帷幕,在以往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却增强了可信度和真实感。

  剧情从共产党人的信仰传承入手,电视剧开篇武雄关这个英雄人物的作用,正像困境中的一道光,用信仰的力量照亮身边的人。无论是一出场就蜷缩在战壕里的落后战士房天静和王福民,还是在军队中混饭吃的老兵油子乔三本,他们都在这道信仰之光的照耀下,逐渐实现了成为一个真正解放军战士的热血逆袭。在解放军中,诉苦运动解决了“为谁当兵”“为什么而战”的问题。在农村,土改运动解决了群众基础的问题,广大民众认识到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军民一片其乐融融。

  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大决战》在展现统帅人物运筹帷幄、扭转乾坤的同时,更展现了千千万万普罗大众对历史的选择和推动。剧中借由平凡英雄的经历和成长,刻画基层战士的蜕变,塑造了具有真实感的人物群像,描写了人民军队的建设过程。辽沈战役最为关键的锦州一战,剧情反映了国民党军队派系复杂,不听调遣,争功诿过,而共产党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长,国民党部队也被解放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震慑,战争走向渐趋明朗,解放战争一步步转入全面反攻的阶段。

  剧中实现逆袭的,还有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决战》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社会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生活和心态。张云龙在剧中饰演的青年学生林稚文,一开始对这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决战有一种自己能够置身事外的错觉,直到后来他发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为国家的救亡付出一份努力,虽然家人倾尽财产打点他去美国,但林稚文最终决心留下来,让这个世界有所改变。这样的角色虽然是没有历史原型的虚构人物,却代表着在大时代背景下,一群从书斋里走出来的年轻人逐渐醒悟的过程,这种历史剧中的小人物也具有映照当下的穿透力。

  随着剧情推进,观众还认识了很多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中共插入国民党内部的红色间谍郭汝瑰,以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身份经常给蒋介石分析军情。他不但为中共方面提供绝密情况,还助长蒋介石的瞎指挥,一面为国府“运筹帷幄”,一面却让中共决胜千里之外。淮海战役中,粟裕和刘邓大军已经对杜聿明率领的十二兵团形成了包围态势,蒋介石无奈做出了撤退的决定,郭汝瑰作为国民党作战厅厅长制定了撤退计划,并且秘密报给了我方。然而“战神”粟裕凭借对杜聿明的了解,却放弃了郭汝瑰的情报,坚持自己的判断,没想到反而识破了杜聿明试探郭汝瑰的诡计,救了郭汝瑰一命。这段战争剧中插入的谍战逆袭片段,同样讲得跌宕起伏。

  客观叙事是电视剧《大决战》继承电影《大决战》创作思路的鲜明特征。剧中,杜聿明等国军将领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更多是以悲剧人物来刻画,构成了历史洪流中的镜鉴和省思。电视剧尾声,平津战役的剧情主线一方面集中在敌我对抗的演变过程,同时着重刻画了傅作义的转化,剧情细致描写了这个人物思想斗争的复杂过程。平津战役过程中,傅作义虽然不断和解放军和谈,但又出于自己一方的考虑,始终犹犹豫豫,抱着保存实力的想法。毛泽东洞察傅作义的想法,从打掉傅作义经营多年的嫡系35军到解放天津,一步一步击垮傅作义。经历这一切之后,在和女儿的对话中,傅作义终于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只是自家的幸福,而共产党要实现的是全中国的幸福,由此迈出了人物思想转化的关键一步。

  在创作上,《大决战》全剧把“以人带史”作为艺术架构的核心,将大大小小的人物落实到历史情境中去引发思考,不仅梳理了人物命运与历史轨迹,更能让人感受到信仰的感召力,以及人心向背对战争走向的巨大意义,让观众对共产党人凭借心中信仰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现逆袭的根本原因,有了深入的认知。记者 邱伟


(责任编辑:周莹莹)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