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色彩时尚色表
■梁京
在中国人的色彩世界中,色彩从来不单单是物质的,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涉及到封建社会的各个层面。《红楼梦》的色彩词关注的不仅仅是色彩作为各种器物和艺术品装饰的“自然之色”,还有更为重要的是色彩中存在的由使用者观念以及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人化之彩”。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其生动形象的故事描写,为色彩词的研究提供了土壤,丰富的色彩使用实例的背后又有其色彩观念的支撑。本文通过梳理与植物、服饰等相关的色彩词,建立色彩与场景、人物、事件之间的联系,将对色彩词的研究纳入到色彩事件的中进行分析,最终建构出其色彩词背后所蕴含的色彩观念。对《红楼梦》色彩观念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于文本的“红楼世界”影响下的,另一部分是基于明清社会生活影响下的。
名著中的植物和色彩词,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从种类和使用频次上来看,两者不分伯仲,不仅种类繁多且几乎每一章节都有出现。色彩与植物相互搭配,还起到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样是红色,搭配不同的植物属性,又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黛玉之“绛珠草”、探春之“红杏”、元春之“榴花”,虽都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植物,但却因植物属性的区别而预示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与归宿。色彩词中大量出现的植物名,也体现出了“草木赋色,色用其名”的中国古代传统色彩命名特征。
从服饰色彩词看清代色彩时尚
色彩词是人们用自然的语言,将色彩感知符号化的一种词汇类型。色彩词产生于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并受到自然环境和人的观念影响,因此,反过来也可以通过色彩词来研究不同文化、社会观念等。由于色彩词具有的这种特性,近些年来也有不少研究者通过色彩词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日常审美等。
《红楼梦》中的色彩词名目繁多,涉及动物、植物以及人物服饰、器物等多个方面的表达,并且诸色名目在不同的章回、主题和场景、语境中往往会表现出不同色彩组合,不仅有助于文学性表达、人物性格塑造,同时也反映出了人物的心理以及曹雪芹的审美意识,其背后还隐藏着当时社会的色彩流行和色彩时尚。
色彩在中国社会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服饰色彩,在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故事之中,贾府内部也依旧有着森严的服色等级制度,与现实社会一样,《红楼梦》中的人物服饰色彩也会因贾府中的制度而受到种种限制。不同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都需要服饰色彩来塑造,分析人物服饰色彩,能帮助理解人物性格,感受人物之间的社会地位关系。
书中叙述的衣着样式及使用丝绸名目都相当详细,大部分接近现实,在故宫织绣组藏品和当时宫中妃子便装写影图像中,多还可以互证。因此,结合“故宫数字文物库”藏品以及“乾隆色谱——18世纪宫廷服饰色彩复原工艺流程”两份资料制作清代色彩时尚色表,可以初步实现对《红楼梦》色彩词的视觉化呈现,可以作为清代色彩时尚的典型个案,丰富现代文化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色彩词反映的色彩观念
名著中的色彩词又反映出怎样的色彩观念呢?据色彩词词频统计发现,“红”是使用频次最高的一类色彩词,不仅如此,“红”作为色彩词的用色范围也广,既包括描写人物服饰、外貌、器用等方面的具体色彩词,又包含大量用于表达主观情感意味的抽象色彩词。“红”是书中主色调,是至尊至贵的,《红楼梦》之“红”不仅是字面意义的红色,亦有避凶纳吉之用,指向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的尚红旨趣;“尚红”是色彩词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色彩观念。
从设计史的角度分析,发现人们对于红色系色彩的崇尚,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始终的,而且红色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流行色。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很长一段时间内,“赤”的地位高于“红”。因为,“赤”多为矿物燃料染色,色彩饱和度高,被视为正色;而“红,帛赤白色也”,为植物染料染成,色彩饱和度低,多为粉红,被视为间色。但到了隋唐时期,随着植物染色技术的进步,植物染色可以获得高饱和度的红色,“红”作为色彩词的地位才开始逐步确立。直到明清时期,通过植物染色技术获得正红的色彩更容易,最终推动了“红”对“赤”的替代。此外,《红楼梦》中出现最高词频的色彩词——“红”还受到来自作为色彩载体的纺织品染色技术方面的影响。
清代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在当时不仅仅是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在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都面临着十分明显的转折。清代工艺美术受社会变革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几乎历史上所有存在过的工艺品种从技术上发展到高峰”,染色技术当然也位列其中。同时期,西方化学染料也进入了中国,更加促进了当时染色技术的发展,技术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推动。这也是此书之中,能出现如此名目繁多色彩词的原因之一。文献记载,曹家三代供职于江宁织造,家中存有“植物染色丝绸色谱”等丰富的色彩研究资料。从家庭背景来看,曹雪芹是色彩技术的掌握者,因而对色彩美学把握精准,书中的色彩词不仅婉妙而富有诗意,而且让人有一种可触可感的真实。
“自然之色”与“人化之彩”之间的桥梁
“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乎巧拙而变,往往有以昨日所得之色,试之今日而变,以今日所得之色,试之明日而又变者。变不可得而穷,色不易名而纪,伙颐哉。”色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染色的技术、染色的工人甚至天气都会对色彩产生影响,这种变化正是植物染色的独特魅力所在。技术对于色彩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每个时代的色尚选择与色彩流行,有时会因为技术问题被放大,比如,新的色彩的出现、对难以轻易产生的颜色的追求等。染色技术赋予事物以“自然之色”,同时也对使用者观念下的“人化之彩”产生重要影响,是“自然之色”与“人化之彩”之间的桥梁。
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国家、地域特有的文化与历史特色。只有通过对色彩词使用状态的了解,进而把握染色材料的使用情况,才能正确理解中国传统色彩观念,从而准确传达其特殊文化意义。目前对于中国传统色彩的研究多采用文献法,对其背后的色彩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或结合实物加以求证,在此基础之上,增加染色实验法,选取了《红楼梦》中出现的茜草、紫檀、地黄、黄檗、槐树、柘树、胡桃、莲、茶、黑豆,共10种在中国古代见于记载的染料植物,进行了植物染色实验,一定程度上还原出其文学色彩词的视觉形态,将《红楼梦》色彩词的研究作为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的一部分,还原中国传统色彩的历史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