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如楠
据统计,中国每年浪费粮食达3500万吨,接近粮食总产量的6%,浪费掉的粮食可满足3.5亿人一年口粮的需要。
“构建全过程减少食物损失与浪费、全系统强化资源节约与回收的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与文化体系,是我国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提升生态文明水平、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日,“减少食物浪费促进绿色生活”论坛在清华大学召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强调。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减少食物浪费,需要全链条、全行业发力。
食物浪费引发一系列问题
“减少食物浪费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落实固体废物管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的重要内容。”刘建国说。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认为,食物浪费的主要影响有两方面。一是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盘,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它不是普通商品,如粮食缺口达30%,价格将会成倍上涨。
二是给资源环境造成危害,前端生产食物付出了一定的资源环境代价,后端被浪费的食物进入城市环境系统后,会引发新的资源环境、食物安全问题,甚至对居民健康造成危害。
“减少粮食浪费意味着目前粮食生产的压力能够得到有效缓解,不需要付出过多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旦国际供应链受挫,我国可以依靠国内开源节流,保障粮食安全。”董战峰表示。
西南大学副校长、教授赵国华提出,粮食浪费现象主要发生在消费环节,除此之外,在前端食物采后贮运、加工、流通环节发生的粮食损失,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贮运过程中易出现消耗、虫害和腐烂变质问题,加工过程中存在不当去除、损耗和废品率高等问题,流通环节会出现腐败变质、破损等问题,由此造成的粮食损失状况也不容乐观。”赵国华说。
赵国华认为,在贮运环节,要改善贮藏设施与技术,优化贮藏条件;在加工环节,要提升加工精度,力求全组分无剩余加工;在流通环节,应强化流通规范、加快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建立可追溯系统,更新产品包装方式。
创新为减少食物浪费注入活力
《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指出,2015年中国城市餐饮业餐桌食物浪费量为1700万~1800万吨,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1.7%,大型聚会浪费率达38%。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钟芳提出,近一二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生活节奏加快,可能一次购物要购买一周的食物,家庭人数又少,很容易造成浪费。
她认为,在食物包装与配置方面的创新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商家按照食物成品将食材打包出售,比如做一盘茄子,可能需要1个茄子、2瓣蒜、2片姜、1个辣椒,最小包装单位将这些食材全部包括在内,就很适合当前小家庭、快节奏的需求。”
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晓洁看来,在宣传教育方面,也可以通过创新现有理念来减少食物浪费,“食育”与“德智体美”同等重要。
“食育”即系统性的饮食知识和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近年来,她所在的食育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教材、开展教师专题培训、构建开放式教学研讨平台、提供多种途径的科学系统的知识保障等措施,在多地进行食育调研,还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打造了食育扶贫试验区。
上海绿洲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李冰则介绍了“食物银行”的概念,即寻找合作货源企业,收集那些即将浪费的食物,免费分发给困难人群。目前,“绿洲食物银行”已坚持了6年。
食物链条的最终环节:资源化处理
伴随着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食物浪费增多,我国的餐厨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大。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有机固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任连海介绍,城镇人口每日人均产生餐厨废弃物0.15千克,全国每年产生4000多万吨,产生量还在以每年5%~10%的增速上涨。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廖齐梅也提到,深圳市每天的餐厨垃圾超过2000吨,不仅造成了严重浪费,也给城市管理和垃圾处理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杜绝浪费、减少垃圾产生,深圳市于2020年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并强化“光盘行动”宣传,在全社会倡导节俭用餐理念,还将11月8日设立为“光盘日”,呼吁全民参与光盘行动。
减少餐厨垃圾产生之外,如何对已产生的餐厨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资源化是食物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餐厨废弃物不适用传统垃圾处理技术,填埋、焚烧会引发异味和贮存仓渗滤液等问题,其含油盐量会影响堆肥效果,且肥料产品价值低,随之带来销售问题。”任连海说。
他介绍,“十二五”以来,餐厨废弃物行业从无到有,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已有处理设施213座、在建设施193座,预计总处理能力为15.3万吨/日。
“目前该行业存在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化水平低、企业盈利能力不高等问题。”他说,未来需要针对餐厨废弃物中的废油、固形物、废液等采取相应的高安全利用技术,并通过制定标准政策来规范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