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公益

在乡村振兴中践行青年责任 ——贵州高校学生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日期:2021-08-13  来源:贵州日报

  实时图文直播、采访系列报道、撰写调研报告……7月18日至23日,在黔西市化屋村,随处可见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学子的身影。该校29名学生围绕“数字乡村建设与发展”这一主题,在当地开展社会调研。

  第一天“扫村”绘制村落图、第二天组织专题座谈会、第三天走访当地村民、第四天采访“非遗”传承人、第五天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扶贫车间”,5天时间里,学生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调研素材,更真正了解了化屋村的“蝶变”故事。

  每天起早摸黑的调研,让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学生刘莎莎累并快乐着:“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收获满满!‘坝坝会’和‘坝坝歌会’拉近了我们和村民之间的距离,也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乡村、了解乡村。”

  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学子们一样,今年暑假,贵州各大高校学子纷纷深入基层,在乡村了解国情民情,在乡村中帮扶产业发展,在乡村奉献温暖爱心,把文化、科技、卫生送下乡,将青春之歌写在乡村振兴大道上。

  讲党史,生动宣讲提乡风。“吕玉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格……”7月20日,在惠水县西南村“脱贫攻坚感恩小屋”里,贵州大学风信子党史宣讲队大学生志愿者在为当地村民与游客讲解“最美奋斗者”吕玉兰的先进事迹。

  7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宣讲队志愿者分成16个小组,将讲堂变成了课堂,把舞台变成了讲台,宣讲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锻炼专业技能。

  宣讲队大学生志愿者徐昕然说:“我要通过党史宣讲,把党的信念告诉更多乡亲,更要把所学所见所闻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以青春建功新时代,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送技术,产业振兴添底气。今年,贵州师范大学组织了万名师生,奔赴乡村振兴最前线,将科学技术送进千家万户。这其中,既有学科专家、青年教师,也有研究生、本科生志愿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为农业产业发展打牢基础、增添底气。”

  在石阡县高原村,学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队博士专家科研团博士张传博头顶烈日,在茶山上为当地茶农和学校学生讲授茶叶高值化利用、茶园高效复合栽培等知识;在贵阳市花溪区谷中村,实践队搭起了“贵州师范大学助农直播间”,别出心裁的农特产品推广、精心设计的乡村旅游宣传,吸引了全国各地2万多名网友关注。

  实践队成员高鹏举深有感触地说:“乡村振兴,每一位青年都责任在肩。我们希望通过‘直播+宣讲’的方式,真真正正把好事实事做细做实。”

  7月23日上午,遵义市新蒲新区松源社区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点十分热闹。社区居民早早就排好队,等待遵义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学思践悟筑梦行”社会实践队专家与学子们组成的爱心义诊队。

  既检查老年人慢性病,也筛查儿童视力。校园的学子们真正走出了校门。学校实践队成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何小龙说:“我们不仅给安置点居民看病诊断,也通过学思践悟反哺理论,给自己的学习问诊把脉。”

  献爱心,乡村儿童快乐多。7月20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队走进紫云自治县城南社区与龙井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当地留守儿童开展学业辅导、心理安全(自护)教育、音乐“团课”以及“推普”等关爱帮扶服务。

  每天,实践队志愿者陈敏都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玩小游戏。她说:“孩子们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往往会很孤独自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孩子们拥有更多玩耍游戏的机会,洋溢出更多幸福的笑容。”

  实践队心理辅导老师朱敏慧说:“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不是‘走过场’,而是真真正正从实践做起,为当地村民办实事解难题。”

  “青年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褚光荣说,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深入基层一线,在实践中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在实践中阔视野、练本领、长才干;在实践中促团结、暖人心、做贡献。(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赖盈盈)

(责任编辑:李佳萦)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
标签: 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