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科技

英仙座流星雨没看到,能不能补一场人造流星雨

日期:2021-08-25  来源:科技日报

  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的英仙座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后出现,对许多人来说,这是夏季最值得期待的天象之一。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的高潮出现在8月13日凌晨,正值七夕来临,更让许多人为其赋予了浪漫气息。

  然而受限于时间、地理位置、天气、光污染等客观因素,难免有人错过这场视觉盛宴。8月13日晚,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在朋友圈“皮”了一下:“今晚没看到流星雨的富豪,可以找我下个单。”

  人造流星雨已有尝鲜者

  杨峰的话,带出了利用航天技术制造流星雨的设想。简单说,其过程是从地面发射一颗卫星,在太空向地球释放特制的物体,这些物体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高速摩擦,燃烧发光,可呈现出流星雨的效果。

  该创意并非杨峰原创,实际上,日本在2年前已经对此进行了尝试。2019年1月18日,日本在鹿儿岛内之浦航天中心,用艾普斯龙火箭实施了一箭七星发射,其中就包括据说能制造流星雨的卫星“ALE-1”。

  “ALE-1”以日本一家太空娱乐公司Astro Live Experiences命名,重68公斤。根据计划,该卫星部署在400公里高度的轨道,在指定时间、特定轨道范围,有节奏地喷射300—400颗直径1厘米、只有几克重的流星颗粒,这些颗粒可以在40至60公里高度的大气层内持续燃烧,形成奇美壮丽的人造流星雨。值得一提的是,人造流星可以利用不同材料呈现出不同颜色,而且燃烧时间比天然流星更长,能达到3至10秒,这对围观及许愿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该公司当时还提出,希望这一奇景能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现。

  据报道,这次试验因释放装置故障而失败,但不得不说,该想法确实颇具创意。那么,人造流星雨到底能不能实现,有没有可能成为未来商业航天领域的一项新业务?

  成本过高或限制其商业化发展

  杨峰表示,仅从技术角度看,相关技术并不复杂,实现起来不难。

  在人造流星雨的产生过程中,卫星制造、火箭发射都不是难题,面临的第一道技术槛,是对流星颗粒的释放,前文所述日本试验正是在这个环节夭折。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航天器在太空释放载荷十分常见,例如在一箭多星发射任务中通过分配器释放多颗卫星,国际空间站上也曾通过专用装置向太空释放小卫星。针对人造流星雨,其实也是在卫星上搭载一个发射装置,以一次发射多颗或单颗连续发射等方式释放流星颗粒。不同的是,以往在太空中释放卫星是要让它在轨道上运行,而制造流星雨是要将颗粒射向地球,让它进入大气层燃烧。

  为了保证流星的视觉效果,例如持续时间、飞行轨迹等,在发射流星颗粒时也要考虑到发射角度、速度等因素。庞之浩表示,应该让卫星尽量在接近大气层的位置发射流星颗粒,以降低控制难度。

  要想人造流星雨,光发射出来可不够,还需要它在指定的时间,出现在指定区域上空,这对轨道设计也提出了要求。

  但这也算不上难题。庞之浩说,在以往神舟飞船返回,或者返回式卫星回收时,都需要控制航天器按照预定轨道飞行,最后落到指定位置。要让流星雨“指哪下哪”,其实可以借鉴相关技术。

  虽然在技术上没什么问题了,杨峰对人造流星雨的市场前景却不看好,最大的障碍是成本。

  杨峰说,按照目前商业发射市场的价格,发射载荷的成本约为平均每公斤数十万元,一颗卫星加上数以百计的流星颗粒,重量可达几十公斤。另外,执行该任务的卫星需要具备能源系统、控制系统等,其造价也不会太低。综合估算,如果要定制一场人造流星雨,价格至少在千万元量级。

  这个数字一出,狂热的小伙伴们可以冷静下来了。没错,人造流星雨不是不能整,只是咱们整不起。花几千万看一场流星雨,那得许多少愿才能回本?

  不过大胆设想一下,这项业务未必完全没有市场。例如奥运会开幕式之类的重大场合,由国家掏钱在会场上空约一场流星雨,场面应该挺震撼的。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冠名一场流星雨,也不失为一种吸睛的宣传。甚至个人用户也不是没有可能,既然有土豪愿意掏几千万美元去太空转一圈,没准也有大款对流星雨情有独钟呢。再说,一个人买不起,小伙伴们还可以众筹嘛。

  以上可能只是胡思乱想。而庞之浩认为,开展人造流星雨相关技术研究及试验,或许有助于促进航天技术发展。他表示,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让许多物质同时再入大气层,这样的事人类此前从未做过。该技术除了制造流星雨,未来也有可能应用于其他领域。(付毅飞)

(责任编辑:李佳萦)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
标签: 人造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