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今天是全国低碳日,主题是“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在多年宣传普及下,在“绿色出行”“义务植树”“光盘行动”等活动持续开展后,生活中的“绿色低碳”于大多数人并不陌生。空调开高一度电,短途出行少开车,生活中节水节电节约能源,哪怕是使用纸巾这样的小物件,够用就行。
绿色低碳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未来生活方式。过去虽然有不少人积极响应倡导,出门带环保餐具和环保袋,少使用不可降解制品,多用公共交通等,但是从观念上说,只是认为绿色低碳是一种责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需牺牲生活中的某些方便为代价,并没有把低碳生活当作一种风尚。
细细想来,并非如此。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去奢、去泰、去甚”“抱朴见素,少思寡欲”“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都是倡导以物质的节制带来精神上的提升。如今老一辈常说艰苦朴素,不但是传统美德,也是革命传统、良好家风。“绿色低碳”是从能源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描述,从根本上说,就是节制人对资源的使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内在一致。
“绿建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绿色生活方式将是主流。中国人告别物质匮乏以后,对生活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健康成为重要主题,常运动、低碳水、更环保将成为主流的生活方式。
通过网络,我们看到很多自律达人的生活,比如有人控制饮食,以卡路里来规划饮食,按钟点来规范进食,不要说铺张浪费,连暴饮暴食一齐戒了。有人瞅空运动,骑车、跑步,甚至游泳上下班。武汉就曾经有渡江奇人,每天横渡长江来通勤,说是运动健身,连清晨和黄昏时最美的城市风景一齐收了。如此种种,演绎了绿色低碳方式带来的生活精彩。这些生活态度与方式,与其说是牺牲了某些方便,不如说是奔向更健康、更愉悦的生活。
有人认为牺牲了生活中的那些方便,其实是一些习惯。有些习惯是过去习以为常,但其实未必绿色健康,有些则是尚未形成的未来生活习惯,比如分盘就食、环保出行等。试想,当我们在绿树成荫的马路上,骑着自行车开始一天的工作时,更能感受生活的美好,而非仅仅履行一份责任。绿色低碳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更应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那是未来生活吹过来的一种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