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环保

浙江嘉兴:改善生态环境 把群众呼声放首位

日期:2021-04-03  来源:人民日报

  地处三省交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省三成……浙江省嘉兴市生态环境的压力不小。

  这3年来,嘉兴治污打了个“翻身仗”!同2017年比,2020年嘉兴市控断面三类水占比从38.4%上升到93%,PM2.5浓度下降33.3%。2019年和2020年,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分值提升幅度连续两年全省排名第一。

  嘉兴的变化从何而来?市委书记张兵这样说:“我们真正把群众呼声放在了第一位。”

  排放是否达标,不仅看监测数据,更要听百姓感受

  尽管全国通用的治理手段都上了,可周边老百姓的抱怨,还是让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朝阳如坐针毡——“空气中总有异味,天上会下‘石膏雨’”。

  嘉华发电公司位于嘉兴市乍浦镇,是全国第二大燃煤发电厂。治污重压之下,集团公司拍板:“上超低排放!”

  超低排放,就是对燃煤机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备进行提效改造,使电厂排放的烟气污染物浓度大幅降低,达到甚至低于天然气机组的排放标准。

  负责技术攻关的浙江天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大学找到了具有先进超低排放技术的团队,双方准备联合攻坚。项目上马前,“脱离实际”的议论声不绝于耳。“这一步跨得很大。嘉华电厂当时的环保治理水平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天地环保总经理胡达清说,“但浙能集团意见很明确:先算民心账,不能用排放达标搪塞群众。”

  2014年5月,我国首台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装置,在电厂8号机组成功投运。2016年底,8台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每年约减排二氧化硫3900吨、氮氧化物4900吨、粉尘1700吨。

  电厂超低排放改造总共投入14亿元。改造完成后,百米高的烟囱看不见烟气,整个发电厂没有煤灰烟尘,没有一丝异味。

  污染物去哪了?胡达清介绍,烟气回收后,二氧化硫成了脱硫石膏,烟尘变为建材原料粉煤灰,氮氧化物则变成水和氮气,基本实现无害化。在嘉华电厂落地的超低排放技术,先后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超低排放带来的变化,最有感触的是周边住户。“过去低气压天气时,乍浦镇头上黑压压的一片云,窗户常年沾着油污,大白天衣服也不能拿出去晾晒。”当地居民胡其生家离嘉华电厂不到两公里,他说:“现在乍浦环境出了名的好,嘉华电厂挂牌工业旅游区,还是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呢!”

  胡其生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生态环境监督员。2016年开始,嘉兴邀请市民当环境监督员,按张兵的说法:“要以老百姓的鼻子为标准,来检验大气治理的结果。”

  过去,很多居民投诉企业存在臭味,但环境检测结果往往是“达标”。现在,全市1366名“闻臭师”,拿着政府发的生态环境监督员证,可以循着臭味进企业检查。“我们都经过市里集中培训。闻到臭味了,一个电话,相关部门马上会解决并回复。”胡其生说,“达不达标老百姓说了算,哪个企业还敢乱排放?”

  正视问题,解决难题,才能赢得发展优势,赢得百姓口碑

  2016年12月,来自嘉兴海盐县的两船垃圾被倒在长江口,引发广泛关注。当时嘉兴面临垃圾无处可去的尴尬:生产生活垃圾激增,而垃圾发电厂建设跟不上。

  海盐县规划在西塘桥街道开建垃圾发电厂,当时群众反对声一片。选址是经过反复评估的,原环保部专家也来现场查看了两次,认为合适。但对老百姓来说,谁也不愿在自家门口建垃圾发电厂。

  “过去有段时间,经济好了,企业多了,但环境越来越差。所以垃圾发电厂项目要落地,像个引子点燃了火药桶。”土生土长的西塘桥街道新海村人方士妹快言快语。

  这一次,当地政府心里有谱:反复论证选择的光大垃圾发电厂,跟大家担忧的完全不一样。“还是解释工作做得太粗,才叫大伙儿不理解。”海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徐海华说。

  充分沟通,才能解开疙瘩。海盐县组织6个工作组,县领导带头跑基层,解疑释惑;座谈会开了几十场,意见人人可以提,疑问个个都有回复。海盐县还派大巴车,将当地7000多名老百姓轮流送到江苏常州,参观光大环保能源(常州)垃圾焚烧发电厂。

  眼见为实,实地考察让老百姓惊讶:竟然有完全不臭的垃圾发电厂,而且就建在市区,跟大超市仅隔一墙!看了又看后,群众一个个放了心,松了口。

  “老百姓的态度最初是反对,后来是将信将疑,现在啊,那是特别满意!”方士妹说。

  走进西塘桥街道海盐绿能环保项目,眼前是悦目的大草坪、凉亭和喷泉,水塘里白鹭栖居。办公楼3楼有一面玻璃墙,垃圾场就在眼皮底下:铁臂抓斗一次抓起5吨生活垃圾,投入焚烧炉。“垃圾场完全密封,把空气抽进燃烧炉帮助燃烧,垃圾场形成负压,异味自然不会逃逸。”海盐绿能环保项目副总经理孙明圣说。

  垃圾车进发电厂,要过两道门。每道门落下后,都是密闭负压状态,卸垃圾过程也保证没有臭味散发。这样一来,办公楼紧挨着垃圾场也不受影响,临近小区更是没有异味。发电厂的排放标准极其严格,比如,欧盟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是每立方米200毫克,这里只有50毫克。

  海盐绿能环保项目建成后,周边很多居民报名来工作。现在,这里成了浙江省工业旅游基地,外地来参观考察的团队络绎不绝。

  近3年,嘉兴共建了46个固废处理厂、6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达到7350吨,所有污染气体排放都达到欧盟标准。全市每天产生的5000多吨垃圾,均能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经济效益账更是算得明白:原来海盐转包倒垃圾,需260多元一吨。现在有了垃圾发电厂,每吨只需85元。

  “正视问题,解决难题,才能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优势,更赢得老百姓的口碑!”嘉兴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曹建强感慨。

  联合治水,河长联袂巡河,促产业升级,百姓幸福感满满

  宽约30米、深约2米的麻溪港,是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的界河。初春,鹅黄的柳枝垂到清清水面,鹭鸟悠闲滑翔,一派江南水乡景象。

  这里曾是一条鱼虾绝迹的黑臭河。“原来河底淤泥不时冒出恶臭,别提有多闹心。”58岁的王江泾镇古塘村村民冯桂荣回忆。

  从2014年开始,浙江、江苏两省分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加大治水力度。

  嘉兴市秀洲区和苏州市吴江区,都有不少喷水织机,是第一大污染源。为了凝聚治污共识,仅古塘村就召开上百场座谈会,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

  冯桂荣家里有12台喷水织机。“好的年景,一年稳赚30万。但村里动员后,我第一批响应淘汰。咱们心里明白,钱是赚了,但臭气熏得人头昏脑涨,连浇菜的干净水都没有,这日子还能长久?”

  2015年起,秀洲区累计淘汰喷水织机3.89万台,占总量一半;吴江区累计淘汰喷水织机近10万台,关停淘汰“散、乱、污”作坊1.8万家。

  但两地分头管,麻溪港的水难以治干净。2017年4月,秀洲区与吴江区竖起省际边界联合河长制公示牌,两地河长开始联袂巡河。

  “我们建了微信群,大家交叉巡河。一发现问题,马上在群里拍照通知,两地相关部门快速解决。”王江泾镇副镇长杨春伟说,真正“劲往一处使”,一些老大难顽疾很快迎刃而解。

  麻溪港江苏段水葫芦泛滥,浙江河长主动调来设备,增派人手,3天就清完水葫芦。

  河底“藏污纳垢”,双方河长建议联合开展清淤行动,双方共同出资1亿元,携手实施清淤疏浚。浙江河长拿出两套清淤方案,江苏河长联系环保企业,将淤泥变废为宝制成砖。

  现在,麻溪港水质常年保持三类水,去年还有支流出现二类水。

  老冯现在转产种果树,“种了红心猕猴桃、红美人橘子、槜李……现在果树种下没两年,收入目前是比原来低了,但这钱赚起来,踏实!”

  关于“幸福”的讨论,也有了答案。“原来经营织机,有噪音、油污、臭气。现在早起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吃完早饭,拿手机听着歌去果园干活。累了,就坐在树下喝口茶。”老冯笑呵呵地说:“有了比较,更懂得什么是幸福!”(文/记者 顾春)

(责任编辑:陈天睿)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
标签: 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