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之窗_有温度 看世界
传媒

新华社“拍案”,“法治+融媒”传播效果“惊奇”

日期:2021-06-0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上图均为“拍案”栏目曾经“拍”过的相关案件图片。

图片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赖小民案”“三假‘活佛’案”……看过媒体对这些案件的报道,你是否像看电影一样,感受剧情的跌宕起伏,对法治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一档优秀的法治新闻栏目无疑是“内外兼修”。一方面,通过说案让受众看到深刻的法治内涵,旗帜鲜明地弘扬公平正义,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有符合传播规律、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

  “法治故事,正义之光。”今年就有这么一档独具匠心的法治栏目广受读者好评——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以下简称国内部)推出的“拍案”栏目。

  在新华社总编室、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等部门共同努力下,这个栏目找到了法治新闻报道创新之题,充分发挥传统媒体视阈优势,通过媒体融合,使法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法治+融媒,一“拍”即合

  “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在新华社积极推进融媒改革转型的大潮中,如何适应当下的新媒体语境,打破传统报道思维,将“法治”“新闻”“新媒体”这三个元素统一起来?

  今年年初,新华社社长、总编辑何平对新华社法治报道提出明确要求:进一步加强法治报道,特别是案件报道,通过典型案例加强法治宣传和普法教育,引导社会舆论。

  为落实好这一要求,国内部决定开设新媒体栏目,以案说法,创新法治报道。

  不久,国内部政文采访室政法报道团队策划开设了“拍案”栏目。在研究了大量优质法治报道后,团队决定让传播形式跟着内容走,哪种形式更能以案说法、以法解案就采取哪种形式。于是,“拍案”有了文字、图片、视频、漫画等多种传播形式。

  定向推广,找法治剧明星一起看剧说法!春节期间,“拍案”邀请《巡回检察组》《三叉戟》《重案六组》等热播法治剧主演,献上新年贺词制成视频片《拍案·特别放送|春节不打烊,明星大咖陪你看剧说法》,邀观众一起为法治打call。

  “法治剧也是一种法治宣传,跟‘拍案’有着共同的初衷。”国内部政文采访室副主任杨维汉说。

  法治剧与法治栏目都有扣人心弦的案情和普法的初衷;法治剧与法治新闻的受众重合度高,是同一题材下不同媒介的一次互通,实现精准的相互引流。

  除了新颖的视频产品,“拍案”还“被迫”创作了手绘条漫《拍案|“摸金校尉”覆灭记》。参与此次条漫创作的国内部政文采访室记者熊丰回忆,“原本打算以案件现场视频记录,原貌呈现最真实的样子,但到现场后发现,盗洞已回填,原本的样子早已不复踪影。”于是,他选择以漫画来剖析“1·16”系列盗掘古塔地宫、古墓葬案。电影质感的设计,配上非虚构写作的剧情,“现场感”十足。

  “面向青年”的法治报道,“顶流”必不可少。“拍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聚焦两高报告,找到了火爆全网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B站“顶流”UP主罗翔视频连线“说法”,就两高报告中的案例深度剖析。

  “拍案”为该视频设计了专属的卡通形象海报底图、符合“小屏”传播的9:16画幅,整体画面清新爽朗,加上贴近年轻受众的短视频偏好,一经发布就在B站获得近千万的点击量。

  “找罗翔既专业,又有广泛的受众,两高报告解读就这样走近了年轻人。”杨维汉说。

  “拍案”如何“惊奇”

  “拍案”栏目名取自明末拟话本小说集“二拍”。小说以奇事、奇遇等引人入胜的情节起到“拍案惊奇”的效果。

  “拍案”的推出也着实让人“惊奇”。曲折的案情、细致的分析、犀利的“拍案语”,让传播效果与影响力与日俱增。自今年1月28日开栏以来,播发融媒产品26件,新华社客户端阅读量平均每条达150万,相关微博话题词阅读量最高达2亿次。不少内容还被人民日报、央视引用转载。国内部政文新闻采访室记者陈菲撰写的开栏之作《拍案|“取快递女子被造谣出轨案”移送检察院,该案为何最高检关注?》,被400多家媒体采用,更是一“拍”惊人。

  一“拍”惊人,得益于独特的定位——抓住热点案件回应关切。

  法治报道既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推动实现公平正义、解决民生问题是法治报道的应有之义。”杨维汉谈及栏目定位时说。

  民生无小事,是“拍案”栏目的重要切入点,可以从小切口做到大呈现,比如家庭矛盾可以上升到婚姻法,网红咖啡可以关联到饮食安全。表面看是陈述案情,实际上剖析的是社会问题。

  “拍案”开栏之作就是以“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这一社会新闻为切口,解释了看似普通的网络造谣案,是如何扰乱网络秩序直至被最高检关注的。

  运营“拍案”栏目,跟时间赛跑就成了常态。

  《拍案|赖小民伏法,贪腐没有“免死金牌”!》就是在赖小民被执行死刑的消息发布后半小时签发的。该文一推出就成了当天的刷屏之作。

  《拍案|王书金到底背负几条人命?应用证据来说话》更是记者罗沙在数小时内紧急写成的。罗沙是联系最高法的记者,凭借对案情的熟悉和积累,迅速出货、精准到位。

  除了定位和时效,法治新闻还讲究一个“稳”字。法治新闻记者通常是专家型记者,既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了解司法程序,掌握涉及日常生产生活的法律知识,形成判断案件的法理逻辑,还要具备对社会的洞察力。“这是很不容易的,培养一名合格的法治记者通常需要3到5年时间。”杨维汉说。

  法治报道,案情怎么叙述、关键环节如何措辞,记者只能根据自身对案件的亲历情况自行下决心、作判断,并在稿件中予以呈现。

  杨维汉说,“这对记者个人的判断力、尺度把握能力、表达能力都是一种考验。经历了案件报道淬炼与考验,法治记者的‘单兵作战能力’都很强,达到了锻炼队伍的效果。”

  “拍案”栏目每期稿件都会附上“拍案语”。“披宗教之外衣,行谋财害命骗色之实”“食品安全大如天”“慷国家之慨、牟个人私利”……这些立场鲜明的“判词”犹如画龙点睛,将法治精神刻在受众心中。

  “拍案”背后的“奇人奇事”

  很难想象,“拍案”巨大影响力的背后,是一支不足10人的报道团队。他们既要负责日常动态新闻发布,也要深入基层践行“四力”。千头万绪,能理清思路找到融媒创新方向,不可谓不“奇”。

  为了深耕内容,他们中有人成为调查记者,比如记者翟翔揭露国产锅假冒日本铁锅,与同事深入调研,与造假企业、电商平台周旋。最终成稿《拍案·“3·15”特别报道|这个“锅”,谁来背?》,让大家认识到造假铁锅“真面目”,也为受害群体找到依法维权途径。该报道推出后火速登上各大热榜,微博话题词阅读量达2亿,也成了“拍案”栏目的“顶流”之作,报道甚至登上了日本媒体。

  不是简单的新闻采集发布,而是要当成品牌来经营。“拍案”在开栏之初,团队就树立了很强的品牌和版权意识。

  “法治故事,正义之光”这条推广语很有来历。杨维汉介绍,团队最初还酝酿了“你有法治故事,我有正义之歌”“以案说法,守望正义”等好几个推广语,经过反复修改、筛选,大家觉得“法治故事,正义之心”比较好。最后何平社长把“心”改成了“光”。一字之变,凸显出公平正义的光芒与希望。

  新华社微博、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的转发,新华社各分社的法治记者与总社记者一起调研采访,都为办好“拍案”打下了坚实基础。

  栏目从一开始就设计了印章型的标识,考虑到直接利用字体库可能会有版权风险,杨维汉找到擅长书法的父亲,撰写了行书“拍案”二字,然后由记者刘硕制成醒目的印章标识。

  栏目推广引流很重要。记者陈菲得知热播电视剧《巡回检察组》的主演和主创人员将到最高检座谈,立即发起讨论,定下制作栏目推广片的内容与方向。活动当天带上视频记者一边采访一边拍摄,采访任务没耽误,推广片素材也到手了。

  “有这个机会当然要用好。‘拍案’的春节档,特别放送明星大咖陪你看剧说法也就有了。”陈菲说。

  今后,“拍案”栏目将朝着深度融媒化方向进一步努力,案件报道要求文字、摄影、摄像采访团队统一行动,每一个产品也力求文字、图片、视频融媒要素齐全。

  “通过融媒展示,使法治报道既成为传播公平正义的载体,让公众看得真真切切,又能够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杨维汉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博令、宋晨)


(责任编辑:陈天睿)
【本网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人民之窗”,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及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有疑问请联系:peoplezc@sina.com。
标签: 传媒